博观约取,独树新帜——记印人钱松
时间:2010/06/15 作者:赵谐 来源:西泠拍卖

本届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隆重推出22方钱松篆刻名作,规模之宏大,前所未有。这22方篆刻作品,均为多次出版流传有序的名作,其中半数为挚友范守知、范守和兄弟二人所刻。另有为应宝时、陆佑、陈杰、汪士骧、许乃普、汪范等人所刻。22方印章,或雄浑朴茂,或大气宽厚,或灵动骏逸,都为精制上品,传世名作。


钱松(1818〜1860),字叔盖,号耐青、铁庐,别号未道士、西郭外史、云居山人,室名未虚室,浙江杭州人,清代书画、篆刻家。

关于钱松的印坛地位,素有争议。有人认为其位忝“西泠八家”是历史的误会,虽为钱塘人,但其印风已不是浙派路数。但有更多的人认为其当列“西泠八家”殿军,承浙派,启新象,为“浙派后劲”。

浙派印章艺术的生命力在于能继承与发挥共同特点,并在不断变化中发展个性。浙派各大家在共同发扬“拙”字时,又根据个人情况,而创造发展了各人不同的风貌,如丁敬之雄健高古,蒋仁之古秀醇厚,赵之琛之秀雅俊峭。钱松秉承浙派的精神特色——承汉印、有个性、有创造、有发展。他从小酷爱金石文字,隶书、行书、绘画功力均颇为深厚。他的篆刻以秦汉为宗,曾摹刻汉印二千方,基本功非常扎实,能得汉印之神韵;又出入丁、蒋、奚、黄、邓、陈诸家,博采众长,形成了宽阔的艺术容量和纵擒自如的风格形式把握。

钱松的篆刻雄浑醇厚,朴茂逸宕。在章法上,钱松的大部分印章仍沿袭汉印一路,平稳、匀整、大方,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相背关照,疏密呼应,聚散有致,产生了前代印人少有之情趣。刀法上创造了一种切中带削的方法。因为切中带削,即有切刀的坚劲朴拙,又有削刀的留长、浑朴,切刀所成的顿挫起伏而变化多姿,使线条更加苍莽古拙,有立体感,圆浑古茂,别具韵味。他这种刀法是在浙派的基础上,吸收了邓石如圆厚一路,用了浙派作面目,邓派为精神,遂产生了“熟中带生”的意趣,力挽陈、赵过分追求用刀技巧表面化产生的习气,诚为浙派注入了活力。

钱松的印章气势宏大,刀法细腻,印风宽阔,成功地开拓了浙派印家的视线。他的披削浅刻,灵动自如,为后来如吴昌硕等人沿用。

钱松自视甚高,“国朝篆刻,如黄秋盦之浑厚,蒋山堂之沉着,奚蒙泉之冲淡,陈秋堂之纤秾,陈曼生天真自然,丁钝丁清奇高古,悉臻其妙,予则沿其原委秦汉”。后来之印坛名家对他亦赞誉有加。赵之琛“此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 沙孟海:“他治印功力深厚,师法丁、蒋而浑厚朴茂,比同时诸家意境为高。吴俊卿极称赏之,认为是浙派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