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寂秋山好 幽原此一过——张大千《秋山图》简介
时间:2012/06/15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张大千,中国当代艺术宗师,近现代中国画坛代表人物,曾被纽约“纽约国际艺术协会”评选为“全球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半抽象水墨山水画作品,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千余年来山水画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具有世界性的现代创造精神。

这幅张大千先生创作于1978年的《秋山图》正是其半抽象水墨山水画作的经典代表。打开中国绘画史,类似张大千先生这种近乎抽象或半抽象的山水形式,历代传世作品一张也看不到,那么张大千先生的大泼墨(或大泼彩),可以说是“日新又新”的一种创造品,也是他对现代中国文化的伟大贡献。

从《秋山图》的整幅画作来看,大泼墨的远山技法近乎抽象,而山石、房屋、树木的点染又将抽象的远山拉回到逼真而灵动的层面上来。近处细法描绘的树木将无形的江风绘入画面,使得原本抽象的泼墨远山传达出江风拂过山峦的动感,将泼墨的粗糙点化成精致的灵动。不得不令人惊叹作者天才的神来之笔。而这份天才不是偶得,其背后有着深厚的积淀:张大千先生,在青年、壮年时期,除绘画之外,另从事两项重要的事业,第一是收藏古画名迹;第二是热爱自然,做到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工作。这二者是张大千之所以为张大千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收藏古代名迹,是他“以古为师”的凭藉,寻幽探胜是他“以自然为师”的基础,二者蕴蓄到一定的程度,新形式的创造就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收藏古画方面,使张大千先生成为一位颇为自负的鉴赏名家。他把他的收藏曾集印成四大册,书名《大风堂藏画》。在遍览名山大川方面,他是先从家乡四川开始,蜀中山水驰名于世的是:“巫峡天下奇,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峨嵋天下秀”,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所孕育的天才画家,自然也有成为“天下”之雄的可能。他对于这两项重要事业的执著追求归根到底都是对于绘画事业的精益求精,比如:张大千先生在以古人为师中,石涛是他崇拜的对象之一,而石涛的作品以画黄山的奇峰出名,要了解石涛的根本办法是亲自去拜观黄山的真面目。但黄山山径早已荒废,大手笔的张大千第一次游黄山竟带了几个工人一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行行止止,成了近代黄山胜景的开发者,这样也方便了后来的游客,大千先生第一次游黄山是二十八岁(1927年)、第二次是卅一岁(1930年)、第三次游黄山是卅六岁(1935年)。他自己说他对于自然的热爱,恒常是体会物情、观察物态、融会贯通,以塑造胸中的丘壑。他说,画山水,要了解各地气候土质之不同,树木的生态和山石的结构也就不一样。他的游山玩水足迹遍天下,亚洲的韩国、日本、印度,欧洲,美洲……凡是名胜古迹,莫不流连。从这一点来看,张大千先生在山水画方面所下的功夫最深,也就无怪乎在其众多画作中山水画的造诣最高了。



张大千(1899~1983) 秋山图(2012西泠春拍拍品)
设色纸本 镜片
1978年作
款识:寥寂秋天好,幽原此一过。花当江郭近,花傍隐居多。泉石心常在,穷通理若何。空言五湖上,无地着渔蓑。戊午之秋,摩耶精舍拈黄姬水句写,八十叟爰。
钤印:张爰之印(白) 大千居士(朱) 摩耶精舍(朱)
出版:《张大千画展》第九图,韩国东亚日报社、东亚放送,1978年。
展览:“张大千画展”,韩国世宗文化会馆画廊,1978年11月15日~11月24日。
68×134.5cm
作者简介:张大千,名爰,一名季,又名季爰,一度为僧,法号大千,又称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善孖弟。大千少年才俊,从梅庵、农髯先生游,泛读石涛、八大真迹,得其真髓,临摹几可乱真,与齐白石有“南张北齐”之称。作山水、花卉、鸟兽皆精妙,特擅写荷,名重当时。晚年作泼墨泼彩山水,为一代艺术大师,徐悲鸿称其为“五百年来一大千”。

而这幅《秋山图》正是张大千两项重要事业追求的集中体现:其一,《秋山图》为中国传统画作题材,流传至今的即有五代僧人巨然的《秋山图》和明代画家董其昌的《秋山图》。五代僧巨然《秋山图》是绢本水墨。《秋山图》上有“袁枢明印”、“石愚收藏印信”等收藏印记。亦有“王铎鉴定”,“孟津王镛珍藏”等印,今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明代董其昌《秋山图》,是董其昌于1616年(万历44年丙辰)10月为金玉检所作,是年董其昌62岁。根据画上的题跋可知,该画于1625年(天启5年乙丑)4月为金玉检转赠相国圣斐,圣斐大喜之下又向董其昌索题,董见此精心之作所赠得人,被圣斐珍爱有加,于是又题云:“此余为金玉检作者,今归圣斐相国,圣斐携之游梁,尝挂之菟园雪台中,烟云词赋,俱为俱养家具矣。乙丑四月之望,玄宰。”这时的董其昌已是71岁高龄的老人了,但题字依然神采奕奕,炯炯有神。另传元代著名画家王冕亦有《秋山图》,今其画作已不传,而题画诗尚存。张大千酷爱收藏古代名家真迹,想必早知古画名迹《秋山图》,而张大千的《秋山图》在古画的意境上又更上一层,不仅远山近树勾画传神,山水云烟自然飘渺,房屋小径隐现山间,这些都是非胸中有沟壑者所不能为。由此可知,此画作正是张大千踏遍名山大川后的佳作。而题跋“穷通理若何?只言五湖上,无心着渔蓑”更是点出了此幅《秋山图》意在闲适,借秋山的开阔寓胸中对功名的淡泊,心境恬淡、志在高远。

此幅画作曾于1978年在韩国展出。当时的张大千先生个人画展是由韩国东亚日报社于1978年三月间“透过中韩文化界的奔走努力,敦请张大千大师访问汉城”,从而完成这一历史性文化活动的。张大千先生的个展于当年11月15日至11月24日在汉城世宗文化会馆举办,台北故宫博物院协办,被誉为“不仅是汉城文化界的盛事,也是亚洲和世界性的大事”。画展举办方为了使韩国观众对大师的艺术世界有全般的了解,特别商请大师,除了展出他的新风格之杰作外,也展出一部分人物、花卉及书法作品;并出版一册汉城个展目录:《张大千画集》,以资纪念。而这幅《秋山图》也收录其中,排在画集收录画作的第九幅,图下注明“秋山图,纸本69.8×137cm,1978”。此时的张大千先生已经年近八旬,画作技法早已臻于化境。这一年他先后赴高雄、台南举办个人画展。并于八月迁入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而此幅画作或许正作于迁入摩耶精舍之后。于是一份平和之气、禅定之心于秋山画面中隐隐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