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画派精品齐聚西泠春拍
时间:2013/07/04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中国书画古代作品专场 7月14日 13:00】
【文房清玩·历代名砚专场 7月12日 15:00  2号厅】

中国的文人墨客,喜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感物喻志,将亮相2013西泠春拍的晚明名士陈继儒所作《梅花册》就印证了这点,该画作著录于《石渠宝笈》,经历代宝藏,曾为乾隆皇帝赏玩,传至嘉庆皇帝,后为定郡王载铨“有恒堂”珍藏,并有军机大臣孙毓汶题签,曾入藏故宫博物院,印信题识皆历历可数。梅花桀骜之姿所传达的隐士品格,不仅为历代文人赞颂,更得到帝王之家的推崇与褒扬,陈眉公爱梅、擅梅之盛名绝非虚誉。


2013西泠春拍 高翔 寒梅图
设色纸本  扇页
说明:唐嵩年上款。金农、陈章题跋。
16.5×50cm

而在扬州八怪中,汪士慎、高翔被称为“梅花二友”,也有人将汪士慎、金农、罗聘、高翔并称为“画梅圣手”。眼前这幅扇面《寒梅图》,即为今春西泠拍场上另一件以梅为题材的精品,由高翔画梅,并由金农与陈章赋跋,赠与画家唐嵩年。高翔深得石涛笔意,但在师门技法外能有独到创新,其审美观总是带着秀逸的地域特色,这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无可掩饰的文化精神。高翔的梅,淡淡的、疏疏的,清清的,以疏枝瘦梅见长,全以韵胜。此扇面中的梅花古秀清逸。淡墨直写梅干, 干墨辅写, 盘虬曲折,以浓墨横向点苔,增添梅树苍劲峻峭之感。其飞笔点写花蕊,花瓣却用胭脂色随意点染,一霎时便使画面灵气清扬。高翔的落款亦富于变化,十分自然。由于他工于篆籀,所以其行书带有明显的篆籀韵味,又以绘画中简、瘦、秀的笔触入书,点画之间饶有别趣;字体偏于瘦长、起笔与收笔有较重的笔力,多具姿态,酣畅流利,气势贯通。其左右两侧,金农的漆书与陈章的行书赋跋又相映成趣,颇得工与趣,庄与谐的对比美感。


2013西泠春拍金农 漆书 友论
纸本  册页(二十页,跋文一页)1741年作
27.5×26.5cm×20  跋文:35.5×63.3cm

金农书于乾隆六年(1741 年)55 岁时的《友论》则为二十页册页,越七百余字,其用笔完全抛弃了唐楷式的提按动作,笔划少见粗细变化,基本是平抹的用笔搭接成字,甚至连竖直画也以方侧笔为之。其结构方整,中宫宽博,具有形方、笔方而沉厚的风格。相比较而言,高翔《寒梅图》扇面上金农的题款则表现为更晚年时期的漆书风格,即中宫收紧,字的偏旁组合关系也有欹侧变化。金农中年时期这一独特的楷书风格,不仅受到他所研习的《禅国山碑》、《天发神谶碑》上的篆隶书体的影响,亦可能与他在山西游历时见到的一些宋代抄经有关系。他晚年时还一再赞美这些佛经字体之美:”昙(石襄)村荒非故卢,写经人邈思何如。五千文字思无恙,不要奴书与婢书。”事实上,在金农身后不久即出现了碑学书法。一百年后,当此书法册页辗转流传到同是中年的李瑞清手中时,他已然见证了金农当年的远见卓识,又怎能不为其所坚持的自我与创新精神所感叹呢?故此他在金农的册页《友论》之后,加上了一段跋语:“……举世尚董书,独能冥心追古,为举世所不好之学……。”这是碑学道中后人对前辈的致敬。


2013西泠春拍 华嵒 翠柳春鸟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746年作
119×45.5cm

华嵒作为扬州画派的一员,与金农、郑板桥、罗聘、高翔等人有着相似的生存状态和脱去时习的艺术主张,但在画鸟画画风与技法方面却有着不同于其他诸家的个人风格。他的花鸟画“既不同于蒋廷锡的雍容华贵,邹一桂的精细妍冶,沈铨的工谨浓丽,也不同于好友金农的古拙朴质,高翔的荒率冷逸、郑板桥的潇洒峭拔、李鳝的纵放酣肆,而是别有一种清新、明净、秀逸、妍美的风神。

这幅《翠柳春鸟图》作于1746 年,华嵒六十五岁时,正处于其风格最为成熟,花鸟画大放异彩的创作繁荣期。只见几枝嫩芽初露的细长垂柳在春风中摇曳、轻松舒展,两只雀鸟一只伫立疏枝上、低头下探,而另一只自由飞鸣柳下,并转头回望,动态多姿、生气活泼。华嵒对禽鸟的感情尤深,几乎所有作品中都有鸟的生动形象姿态的描绘,这是其他扬州八怪所不及的。他常以疏秀灵活的细笔精致描绘,并用简括的笔法勾出枝桠,用干笔枯墨,赋以淡彩画鸟的形体羽毛,质感极强,能生动地画出禽鸟倒挂、展翅、飞翔等复杂活泼的动态,简练而传神。在画面的右侧,华嵒以行书题诗一首:“金梭一双掷,翠柳万丝萦。小睡人初醒,咬咬春鸟鸣”。其行书亦颇具异趣,笔法外柔内刚,笔意萧疏,风骨如仙,其字体的大小、行气、间距都充满洒脱、生动,墨色也富有变化,真可谓“高古直逼晋唐”。


2013西泠春拍清·高凤翰手制缾砚
10.7×12×3.8cm
说明:砚为澄泥质,随形,雕工朴拙,不事精巧,而得浑厚自然。砚身有多处铭文,依铭文可知此砚为高凤翰为其子汝魁所作,名缾砚,取其戒口之意。配红木嵌玉砚盒。

“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富收藏,精鉴别,嗜奇好古,尤爱制砚、蓄砚,曾收藏有千余方砚台,且又择其佳品镌刻铭跋,将诗、书、画、印与制砚相互交融,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今有一方高凤翰手制澄泥随形缾砚现身西泠春拍,是高凤翰为其子汝魁所作。砚为澄泥质,随形,雕工朴拙,浑厚自然。题名曰:“缾砚”。铭曰:“用以手,守以口”,款落“乙卯”,并有隶书“西园手制”四字,以小字注明“付汝魁”,配红木嵌玉砚盒,砚盒上又以行书注明:魁儿性多率易,不知慎口,作此砚戒之。高凤翰的严父爱子之情显露无疑。

桃花庵镇山之宝亮相西泠拍场
【中国书画古代作品专场 7月14日 13:00】


2013西泠春拍 石庄 松壑静居图   
设色纸本  手卷    1686 年作
引首:26×86cm  画心:26×260cm  题跋:26×110cm

扬州美术,最为辉煌的时期就是清代中期成为中国美术中心之一,并且产生了以“扬州八怪”为主体的清代扬州画派。而扬州画派的开山鼻祖就是画僧石涛。石涛在扬州居住十载,卖画、授教、交友、筑园,在扬州影响深远。不过,石涛居扬,毕竟是以“客寓”的身份而出。石涛之后,又有一位以“石”为号的高僧莅扬,这就是画僧石庄。与石涛一样,石庄最终也病疫于扬州,长留于扬州这方热土。

石庄,清中期僧,字道存,号石头和尚,上元人,出家于南京承恩寺,曾为淮阴湛真寺方丈,来扬州,曾任三贤寺住持,后居城外桃花庵,为庵僧方丈,成为一方禅院主人。

桃花庵辟处扬州长春桥,野树成林,茅屋三四间,内值套数桃树百株,半藏与丹楼萃阁,忽隐忽现。石庄生平喜结文字缘,善吹洞箫。其画山水,笔则沉着,墨则浓郁,有磊落之概,无蔬笋之习,晚年作松石尤为独绝,弟子西崖、竹堂、古涛、甘亭等皆从之习画。因此石庄居扬州期间,慕名来桃花庵者,多为扬州本地以及来扬书法名流,以至“庵以画传”,“僧窝而为书画舫矣”。

此次西泠春拍中一幅石庄《松壑静居图卷》,以水墨画溪山无尽之景,曾作为扬州桃花庵的镇山之宝而被长期被保存,具有独特的艺术及文献价值。其整体构图即一反常态——我们知道,一般文人画在表现山水长卷时,在构图的虚实处理上,往往都会在起手处表现实景,在收尾处再放开。然而石庄此卷,则空出首尾两端,作留白虚化处理。这种处理的方式,颇有佛教禅门教义中直指本心之妙。这对于观画者来说,传统那种半尺望气的方法,显然难以尽窥其妙,非得整卷展开,方有豁然开朗、通脱顿悟之感。另外,在山脚处理上,作者也作了虚化处理,整卷山川如从水中浮出,令人作超脱尘世之想。

此卷曾经近代书画家兼鉴赏家秦古柳(1909-1976)品题,卷首有其所题引首,拖尾有其跋文。值得关注的是,在秦古柳跋文之前,还有一段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题跋,出自石庄的弟子竹塘之手笔,其文曰:“祖师石庄老和尚足迹半天下,喜结文字交。年逾古稀,住锡扬城之桃花庵,为归老计。一时名公如毕秋帆相国、翁覃溪学士、汪忍庵比部、丁砚林山人,莫不倾盖与交。”

此跋中所提到的毕秋帆相国即毕沅,翁覃溪学士即翁方纲,丁砚林山人即丁敬。这些人都是在干嘉学术和金石碑版上堪称当时造诣最高的人物。可见,石庄的山水画风格,不但得真实山川造化之助,而且由于其曾经与清代干嘉时的主流文人圈子过从甚密,可以推测其艺术的品味除了禅门自身超脱妙悟之外,自然受到这个文化精英圈子的影响。这对于石庄生平文献不足的情况而言,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在这段题跋中,我们还可以知道,这卷作品曾作为扬州桃花庵的镇山之宝而被长期被保存,可见其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