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出版底稿亮相西泠春拍
时间:2014/04/25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人系性灵智慧之物,生存于宇宙间,不能有质而无文。文艺者,文中之文也”——潘天寿在他的艺术理论著作《听天阁画谈随笔》中,强调了艺术家独立的思考能力。在杭州南山路中国美院侧门旁那座青砖小楼里,潘天寿写下了这部艺术理论著作。在即将于4月30日起预展的西泠印社2014年春季拍卖会上,寿师的《听天阁画谈随笔》最完整出版底稿将如期亮相浙江世界贸易中心展览厅。



2014西泠春拍 潘天寿 《听天阁画谈随笔》出版原稿
纸本  五十一页 
说明: 附《指头画谈》校改打印稿十二页,即为《听天阁画谈随笔》出版物下编部分。全稿屡经增删修改,凡四五遍。最初大致书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本拟发表却因“文革”未成,最终于潘天寿逝世近十年后,1980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整理出旧稿排印出版,即本拍品此稿。

这份原稿由《听天阁画谈随笔》,《指头画谈》两部分组成,由传统画论、技法、讲稿集结而成,历经数度增删,阅之如见其人。初稿大约写于上世纪60年代,本拟发表却未成,最终于1980年潘天寿逝世近十年后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从西泠2013春拍潘天寿与上海人美往来信札中,可知潘天寿在1964年左右与出版社洽谈时,此书的排版已基本完成。因为书中的文字还是采用文言体,故潘天寿希望采用竖排于宣纸上的线装本形式呈现,上海人美则准备印制线装和平装两种版本,以飨各类读者。

从西泠收得的原稿来看,全书当时又准备分为上下两本,稿件的编辑和处理是由时任上海人美美术编辑及副主任的范志民负责的。但1980年的最终版本呈现的是平装本,素淡的封面浮上几撇兰竹,保留着竖排的形式。虽然潘师最初希望的以较大字体排布、并采用宣纸线装的初愿荡然无存了,但他立中国画为“中国文化的文化”,突出呈现东方艺术语汇,深值于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汲取养分的思想则延传后学,促进了“浙派人物画”在中国近现代画坛中大放异彩。西泠春拍潘天寿早年一幅朱砂《佛寿无量图》,可谓下笔斩截痛快,将无量寿佛的形象画得简明纯粹,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象征性表现也极富张力。潘天寿绘此画于1925年,正值其任教于上海民国女子工校,期间与吴昌硕的交往令年轻的潘天寿受益匪浅。其画风上开始向吴昌硕接近,甚至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受影响颇深。而佛教人物画同样也是吴昌硕、王一亭等海派艺术家最喜欢的绘画题材之一。


2014西泠春拍 潘天寿 佛寿无量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925年作
133×47cm

听天阁其名原自石涛的梦启,潘天寿书房中的对联“戒是无上菩提本,佛为一切智慧灯”为弘一法师李叔同的赠言。事实上,佛家意识在潘天寿艺术创作中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与其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时的恩师弘一法师李叔同莫无关系。他曾一度使用诸如心阿兰若住持、懒头陀、懒道人、指头禅、一指禅等名号。书稿之外,2014西泠春拍中,奉上一幅潘公早年虔诚佳作,更可以慢品画中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