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西泠秋拍 | 苍翠现田园 雅趣存千年
时间:2016/11/21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2016西泠秋拍

清·翡翠雕睢阳五老图笔筒

高:18.2cm 口径:18.3cm


此笔筒选用缅甸老坑翡翠,种头上乘,色泽清雅,乃一流材质。体量较大,不惜耗材,将其雕琢成竹雕笔筒的制式。圆筒形,平口,直腹,平底,下承如意足。外表浮雕,松石楼阁互相辉映,山崖岩石盘踞四周,山石间流水淙淙,松干曲折盘绕,局部呈紫罗兰色。五名长者隐于其中,舒眉展目,怡然自得。整图雕琢层次分明,琢刻坚实有力,线条流畅繁复而不杂乱,构图繁密,意境典雅古朴。其通景图案的设计布局、刀法之刻画均融以画意,选材经典,制作谨严,气韵恢弘,简洁而大气,又不落俗套,置书房之中,既有翠玉之富丽高贵,又增添文雅之乐趣,为翡翠类传世中难得一见的珍品。


翡翠产自缅甸,有别于和田玉,属硬玉系,在清代被称为云玉或滇玉。翡翠传入中国的时间历来说法不一,著名地质学者张鸿钊认为,西汉时期便有翡翠玉作。他引用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卷二的一段记录:“余家有一玉罂,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圣俞,以为碧玉。在颍州时,尝以示僚属。坐有兵马钤辖邓保吉者,真宗朝老内臣也,识之,曰:此宝器也,谓之翡翠。云禁中宝物皆藏宜圣库,库中有翡翠盏一只,所以识也。”后据考证,认为文献中所言翡翠,都是同名异物。目前尚未出土有汉代至宋代翡翠器物之实证。《徐霞客游记》曾记载云南永昌友人赠与他翡翠两块,名为“翠生石”。腾冲崇祯年间墓出土翡翠镯子、翎子,是目前为止见到的最早的实物。文献和考古资料都指向至迟明晚期,翡翠开始在云南地区使用。



翡翠开始流行始于乾隆嘉庆时代。故宫博物院旧藏清代翡翠数百件,雍正时期极少,多数为乾嘉时期制作,还有相当多为清末同光时代器。纪晓岚(1724~1805)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盖物之轻重,各以其时之时尚无定滩也,记余幼时,人参、珊瑚、青金石,价皆不贵,今则日……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干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笔记》一书着于乾隆五十四年,文中明说早期翡翠身价不高,不为世人所重视,现在昂贵。这和宫廷中乾隆晚期开始盛行的收藏状况相吻合。自此以后,凡翡翠大料,皆价格不菲,也由此可知这件清代翡翠笔筒珍罕程度。


笔筒雕刻的《睢阳五老会诗》是宋代的五位高士。明代张岱《夜航记》记载:“宋冯平与杜衍、王焕章、毕世长、朱贯,咸以耆德挂冠,优游桑梓间。暇日宴集,赋读云:‘醉游春圃烟霞暖,吟听秋潭水石寒。’时人谓之睢阳五老”。据《归德府志》所述: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少苦志笃学,擢进士甲科,历官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甫七十,上表注还印授,乃以太子少师致仕,进太子太师,知制诰王洙谒告归应天府,有诏抚问,封祁国公。既退,寓南京凡十年,卒后赠司徒兼侍中,谥正献。同时和杜衍一起在睢阳寓居的还有王涣,太原人,官礼部侍郎;毕世长,云中人,官卫尉司农卿;冯平,始平人,官驾部郎中;朱贯,沛国人,官兵部郎中。五人退隐后,在睢阳寓居时结社组织“五老会”,赋诗论文,不参时事。他们德高望重,德、才、寿兼备,备受敬重,为弘扬其美德和长寿之福,睢阳的宋代画家以之为原型,创作了《睢阳五老图》流传至今。此件笔筒是这一题材的再现,也是后世文人精神理想的追求和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