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西泠秋拍 | 覆亡山河逃禅去,匡庐踏雪忆梅时——观方以智《梅花老屋图》
时间:2015/12/02 作者:顾图 来源:西泠拍卖

方以智(1611~1671) 梅花老屋图
水墨纸本 立轴 
1652年作 
147.5×44cm
出版:
1. 《广东民间文物集萃》P36,中国文艺出版社,2008年。
2. 《一代名楼•下》P36,中国文艺出版社,2012年。
说明: 王屋上款。潘祖荫、尹简堂等鉴藏。罗振玉、唐云题跋。

《梅花老屋图》是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安徽桐城人,崇祯十三年进士,复社成员)少量传世的作品之一。在右上方上典雅端庄的七绝后他题道:“孝峙社盟索绘梅花老屋图,兼录旧稿请政。”题中向方氏求画的孝峙,是方氏同为复社好友的王屋(1588〜?字孝峙,浙江嘉善人)。题后又写:“时壬辰大雪节呵冻。”壬辰大雪即顺治九年(1652)十一月六日,而此处纪年、这幅画作,不仅令当世之人更直观地了解到这位博学大家的艺林轨迹与哲学沉思,也为他并不明朗的羁旅生涯作出生平考证的贡献。
纵观此幅《梅花老屋图》,以石中傲立的两株梅树占据大部份画面,一老屋掩映其后,粗陋床几陈设其内,似有主人简居,却不知何往。屋后一抹山峦,树边几缕清溪。显然,老屋的描绘即是对所赠人王屋名字的应和。方、王二人同为复社成员,而复社则是明末清初以兴复古学、砥砺品行为旨的大型社团,其成员多达数千。方以智画此图的壬辰年正好是复社被清廷取缔的那年,试想方氏为好友作图之时遐思悠远,以朴实无华的老屋映照好友王屋的清雅儒风,又以屋边品清质洁的傲梅比拟二人虽遭复社之亡、但仍不改初心的信仰与坚持。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屋内、甚而整幅作品都不着墨描绘一人。或是因为屋即是“屋”;或是方氏有意将倪瓒画作中“天下无人,故画山水不写”的厌世气息带入此间。
同时,壬辰年的记载更加令人确信了方以智寄情于画的事实。是年冬月,赣、闽一带漫天白雪,却也掩盖不了举国悲泣的烽火狼烟。近八年间,他始终颠沛流离、命途多舛。进士及第官居翰林(1640,崇祯十三年庚辰),则遭李自成攻陷京师(1644,崇祯十七年甲申);忧而南下、至南京效忠福王,该城又被满洲军队迅速攻陷(1645,顺治二年戊子);无奈何继续南行至广西梧州,则终弃世事、在云盖寺落发逃禅。但清军铁蹄怎会遇江而止?顺治七年(1650,庚寅),四十岁的方以智在广西平乐县被清将马蛟麟逮捕,马氏劝降,令冠服至左、白刃置右,而方以智未曾犹疑就弃左择右,着实大义凛然、堪为一代名士。幸而逃难后获交好友施闰章(1619〜1683,字尚白,安徽宣城人),并与他在桂林陷落之时一同北上,前往江西庐山。这幅《梅花老屋图》就是方以智在前往匡庐的途中所作。数年的悲凄罹难幻化于纸上,竟然只见淡墨悠远、天真自然,殊不知这佛心禅意之下有多少家国覆亡之伤、羁旅困顿之痛。
除却方以智以画逃禅避世之意,单从艺术上他也深得其义。在《通雅》一书中,他以四十四门分别考证,其一门曰“器用”,有书札、碑帖、金石、书法、装潢、纸墨、笔研、印章等子目,也论及书论与画论。在著作《浮山此藏轩别集》中,他记载了不少晚年书画题跋。足见方氏之于法书绘事也深有所得。
《梅花古屋图》用笔枯淡朴实,墨晕不显,布局似密实疏,颇有禅意。他在用笔时以清淡墨色勾勒,时而使之枯竭,时而加以墨色皴擦,与传统的晕染和皴法有异,这在程邃(1607〜1692,字穆倩,安徽歙县人)、戴本孝(1621〜1691,字务旃,安徽和州人)的作品中得以发扬。加之石边水岸的方折形态和他祖籍安徽桐城的身份,都可以作为安徽画派后来发展的预示。
而细观隐藏在树上的梅花,方以智以淡墨点染而成,一反梅图昌炽的宋元时期画梅需以精致细腻的常态。这在他与张学曾(字尔唯,浙江山阴人)的应对中可以找到答案:“世之目匠笔者,以其为法所碍;其目文笔者,则又为无碍所碍。此中关捩子,原须一一透过,然后青山白云,得大自在。”方以智独具慧眼,不仅认识到职业画家落入技巧窠臼之误,也同样有感于与文人画家摒弃技艺之弊,以至画家需要深得彼此义理,方可自得生趣。于是,他不仅借用传统的形态小心经营梅树枝干,也以至简至淡的笔墨点染梅花,契合了宋元文人对于梅花雅致高洁的隐喻。整体观之,虽寥寥数笔,似乎不求工好,却颇有爽气,意趣自在。
台北后真赏斋也收藏过一册方以智与邹之麟(字臣虎,江苏武进人)合画的册页。邹氏一生高卧林泉,画宗黄公望,曾摹写过黄氏的笔法与构图,作画隐深峭拔。或是爲了应和好友的笔墨,方以智也学习黄氏、在册页中小心细致地以硬朗线条勾画山水。相比之下,这幅《梅花老屋图》则用墨更淡,略添了些许温润之色和几分简洁孤秀的味道。即使无法直言梅树古屋相比峻岭横江更能阐释逃禅礼佛的如水心境,历经数年苦楚之后的一抹云烟、一缕淡水则更能令观者感知方以智悲极而生的凄楚与淡然。
在款识的题诗中,他借旧作中的咏梅诗句说道:“赵家梦醒明月落,一枝两枝空断肠。”这绝不是无可大师的觉悟之想,而是学者、诗人与画家的悼明怀宋、以梅寄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