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献岁无边景 喜鹊今朝第一声——赏析《杨履乾制五彩堆泥绘案屏》
时间:2016/11/24 作者:黄健亮 来源:西泠拍卖


历日从头又一新,直饶燕雀喜新晴。梅花献岁无边景,喜鹊今朝第一声。

柳眼知时王幕绿,草心报国汉朝青。日晴夜雨丰年兆,雨过云开月满庭。

——宋‧许月卿‧《历日》



宜兴紫砂艺术的品类繁多,除了茶壶之外,文房器物也是重要品项。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各式茶具、文房、雅玩等四百余件紫砂器当中,笔者认为以御制五彩堆泥绘笔筒允为甲观,其艺术成就也非一般良工可以企及。


毋庸讳言,彩泥堆绘笔筒最精之作见于清宫,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彩泥堆绘圆形笔筒约有七件,此外,南京博物院、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亦各有一件彩泥堆绘笔筒,其他尚有少量私人收藏。


笔者接触紫砂卅年,历来寓目此类五彩堆泥绘笔筒约二十余件,但案头插屏形制却为首见,十分珍稀,连两岸故宫也未曾得见。观诸此件〈杨履乾制五彩堆泥绘案屏〉,外敷一层桃花色嫩泥化妆土,两面分别以彩色泥浆堆绘山水、花鸟,作者题名为“梅花书屋”与“喜上眉梢”。不论画面经营、意境传达或笔力运用,皆臻妙境,实已将软泥化为丹青,绘制出一体两面艺术水平极高的画作,确是一件充满书卷气息的罕见佳作。


2016西泠秋拍

清早期·杨履制五彩堆泥绘案屏

款识:杨;栯;履;

出版:《闲砂辑略》P6-P9,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212月。

尺寸:37×27×0.6cm(不带座);15.8cm(座高)


案屏正面“梅花书屋”,布局清雅妍秀,设色深浅有致。构图采取平远山水描绘,层次井井,按序布列,以文友泛舟赏梅为近景,画面左侧山石磊磊,峰峦高低错落,借势迭升,山势崇险如累卵。顶峰有两株龙钟老松,远景高树林立,郁郁葱葱,益显巨巌虬松之奇崛。巌下缓坡有梅花数茎,嘉木葱郁,巌后有书屋与耳房相连,文士凭窗远眺。全幅布局左密右疏,虚实相倚,远近相生,意境高妙,悠远闲适,焕发宁静清寂的文人意趣。



右上以黑泥楷书「梅花书屋」「丙戌冬日写」,红泥写印「履」「乾」。古代文人雅士多爱梅花,以其高洁傲雪。明代唐寅绘有〈梅花书屋图〉,张岱则有《梅花书屋》一文,文曰:「…梅骨古劲,滇茶数茎,妩媚其旁…余坐卧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显见能在书屋周遭种上几茎梅花,在文人眼中是何等清雅的想望。


案屏另面主题为“喜上眉梢”,画面有花鸟湖石,老干坚韧古拙,嫩枝挺拔飞扬,点点白梅,斑斑怒放,竞相吐蕊,尽显梅花的劲峭冷香,傲骨丰韵。整体构图仍采左密右疏,掩映有致,展现生机盎然的艺术效果。右上以黑泥楷书「喜上眉梢」「丙戌仲冬仿宋人本」,红泥写印「杨」「栯」。


此一插屏虽然一面是山水一面是花鸟,但作者很巧妙的紧扣「梅花」,以此作为前后呼应的连结。如果说前面的「梅花书屋图」是摄影镜头的广阔远景,那么背面就是望远镜头拉近之后,所捕抓到的枝头景致。宋朝诗人王炎有一首《和游尧臣出郊》诗曰:「小窗独坐怯轻寒,一穗香云遶博山。鹊语怱怱来屋角,梅花点点下栏干。」图文两相对照,我们彷佛就瞬间走入图画中,成了梅花书屋主人:春寒料峭的早晨,在博山炉的氤氲暖意中,漫读诗书,忽然一阵鹊语啁啾,抬头望向窗外景致,原来是一对喜鹊正在枝头嬉戏跳跃,百啭报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幽幽梅花香。就这样,我们从这片案屏中,满足了视觉、听觉、嗅觉的美好遐想。


大凡彩泥堆绘的佳者,每多见“杨”姓名款,推测彩泥堆绘艺术很可能是清初时期,宜兴杨氏一族的独家技艺。传世所见彩泥堆绘的作者有杨履乾、杨季初、杨季元等人。然而关于杨氏一族的史料却是十分有限,仅见清·唐仲冕《重刊荆溪县志》卷四(清光绪刻本):「杨季初,菱花壶甚工,与陈汉文同时。」另据嘉庆二年李先荣、宁楷的《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艺术》:「陈汉文,雍正时人。」乃知杨季初为雍正时宜兴陶工。


那么同样擅长此技的杨履乾呢?这件五彩堆泥绘案屏给了我们若干宝贵的讯息:两面的纪年皆为「丙戌」,查清初丙戌有康熙45年(1706)与乾隆31年(1766),很显然,当取前者康熙,因为「履」含有实行、践踩之意,此名隐意「踩踏乾隆」,因此断无可能行诸乾隆朝。此外,此屏两面泥绘手法一致,色泥呈色相同,显出自同人之手,两面署名:「杨栯」与「履乾」当是同一人,意即杨栯,字履乾。


以器寻人,以器补史,真正的紫砂史泰半是写在紫砂器上的,我总是这么认为。



文 / 黄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