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西泠秋拍|古代书画精赏之一:古代书法
时间:2023/01/03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2022西泠秋拍

文徵明(1470~1559) 八十六岁书《醉翁亭记》

纸本 手卷

1555年作

引首:66×34.5cm  画心:120×29.5cm  题跋:132×34.5cm

RMB: 3,500,000-5,000,000


出版:1.《文徵明行书名篇》单行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

刊载:2.《收藏家》P28-30,收藏家杂志社,2003年第11期。



说明:启功、梁树年题跋。郑诵先鉴赏并题跋。金禹民鉴赏并题引首。唐怡鉴赏并题签。金煜鉴藏并题跋及题签。


是卷书北宋名贤欧阳修之名篇《醉翁亭记》,作于1555 年,时文徵明八十六岁,去世前三年,寓苏州玉磬山房。


全卷用嘉靖时期典型的白棉纸书写,乌丝界格,取用晚年最拿手的行书字体,严谨法度中又流露自然,为文徵明晚年的精妙之作。卷后有启功先生难得长跋,不仅指出文徵明书欧阳修原文之不同,也表达了对文氏晚年书此墨妙的钦佩之情。


《醉翁亭记》作于1045年,距今已近千年,其内容向来被文士所喜爱,故在历代传抄过程中往往有添漏之处。现已知苏唐卿篆书《滁州琅琊山醉翁亭记》离作者较近,可作为参考标准。


明人尚势,崇尚新奇,往往在书写经典的时候多有改动,从明中期到晚明都是如此。所以许多对古文的抄漏添改,对文献的抄袭现象,在明人眼中却是习以为常的。现存公认的文徵明书迹中,也常有类似现象,譬如《醉翁亭记》,凡书几遍都不相同。



文徵明 1537 年作大字行书《醉翁亭记》(局部)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 1551年作小楷《醉翁亭记》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书写《醉翁亭记》,据年谱记载即有五件,分别作于 1537 年(大字行书,石渠宝笈)、1540年(行书,文嘉跋)、1541年(行书拓本)、1548年(小字行书,书画卷)、1551年(小楷)。其中以 1537年所作大字行书(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与1551所作小楷(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最为世人熟知。读此二幅作品,其中亦不乏有文字改动之处,且与本拍品三者都不相同。(详见下表)


细看其中原委,或为书写者为追求书法上的古雅而有意改用古体字、异体字或通假字,或为书写者无意中出错,或为书写者为追求文句形式上的对称排比而改之。此类种种,本卷亦然:如启功先生跋中所察,“宴酣之乐”中“宴”写作“寓”、“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中“去”写作“者”、“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脱“而”字、“醉能同其乐”脱“醉”字。



文徵明三种《醉翁亭记》错漏字对照表



对于一位八十六岁老人来说,这四处错误不仅无碍于本卷的精妙,反而增加了其书写状态的自然性,也从反面证明一件明代法书的真实性。连启功都自愧,谈及看到了晚年文徵明学而不怠的坚韧性格:“功学问艺能仰视衡翁,固不啻霄壤之判,即以年事言之,视翁书此卷时尚少二十三岁,而精力衰减,涉笔讹舛更有甚者,观此惕然知所自励。”


不同于大字行书的开张跌宕之势及小字楷书方整严谨之态,文徵明的行书体态俊俏,笔势连贯,意态生动。其早年临智永《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兼仿苏、黄、米及《圣教序》等,晚年以取《圣教序》为主,辅以苍老,遂书大进,自成一家。静观此卷,苍卓古朴,温润秀劲,用笔精老成熟,灵动有致,似得王羲之“冰姿玉质”之神韵,较之其早期“法度有余,神化不足”的行书作品而言,本卷的气息及用笔皆为上品,别具一番风味。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时所写,描写了琅琊山和醉翁亭周围的优美环境与和乐的社会风气,含蓄地表达了贬官后的心境,言辞清丽,其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道出了其寄情山水、醉意于山水的真意,与文徵明早年入仕不得志,晚年悠然自适、远离世俗的状态不谋而合,故文徵明多次书写此文,以抒心中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文徵明出生官宦人家,自26岁起,便到南京参加乡试,连续十年不中。直至1521年,52岁的文徵明由工部尚书李充嗣推荐,任翰林院待诏之职。在翰林院任职期间,文徵明受尽同僚的歧视与排挤,看透了官场的残酷与黑暗,辞官多次不允,最终于1527 年归家。回到苏州的文徵明终日已诗书画相伴,淡泊名利,并筑室于舍东,名“玉磬山房”,庭院中植桐树数棵,尽享徘徊啸咏之乐。


跋者简介:1. 金禹民(1906~1982),别名马金澄,号彝斋,北京人。篆刻家。师从寿鉨,精于制钮。三十年代饮誉京华。解放后任职于故宫。

2. 启功(1912~2005),姓爱新觉罗,字符伯,室名简靖堂、坚净居。精于博物文史鉴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国书协主席、中央文史馆馆长、西泠印社社长。一生教书育人,究心学术,著述甚富。

3. 郑诵先(1892~1976),原名世芬,号砚斋,四川富顺人。书法家,亦擅诗文。早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曾任大陆银行天津经理。

4. 梁树年(1911~2005),名豆村,堂号安樗,斋号警退斋,北京市人。曾拜张大千门下研习绘画,取古人之长而融会贯通。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北京山水画会副会长等。

5. 金煜(1941~),当代中国山水画家。自幼喜画,自1959年始,先后从师金禹民先生学习书法,篆刻,从唐怡先生学习山水画,从启功先生学习书法鉴定与书法,从梁树年先生学习山水画。现任中国教育学会美术研究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品鉴定室研究员、陈半丁纪念馆顾问、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理事、中国民间国宝专家委员会评审委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等。


题签者简介:唐怡[近代],字灏澜,一作浩岚,又名唐一,北京市人。张大千入室弟子。与张大千、于非闇等近代名家往来密切,多有唱和之作。其子唐鸿、儿媳冯璧池亦师承张大千,所作山水、花鸟均得宋元门径。







2022西泠秋拍

韩道亨[明]、钱 贡[明] 秋声赋书画卷

水墨纸本 · 纸本 手卷

51×28cm 91×27.5cm

RMB: 800,000-1,200,000


说明:本目标不包括轴头贴片。 

本拍品为钱贡与韩道亨书画合卷,二者皆于万历年间活动苏州地区。

《秋声赋》这一题材在吴门绘画中渊源有自。文徵明曾书《秋声赋》行书长卷,并于嘉靖丁未(1547年)秋日作《秋声赋书画合卷》,又曾作《林屋秋声图卷》,皆藏于上海博物馆。钱贡为文徵明弟子,《秋声图》全卷以简单率的笔墨作几株疏枝老树,几抹坡石。前景中的枯树受到秋风摧折,空旷的背景上云烟浮动,整体风格古朴雅静,体现了钱贡将宋人至沈周、文微明笔法熔于一炉的风格特征。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钱贡《城南雅逸图》作于万历十六年(1588),与本卷《秋声图》风格极为相似。山石以披麻皴法为主,淡墨微染,树法为典型“粗文”面貌,多作枯枝和胡椒点,比较淳朴自然,具备清丽雅拙的趣味,反映出画家性情与江南秀丽的山川环境。钱贡虽无文、沈之盛名,事实上,正是像钱贡、张宏等画家,促进了始于元代的文人山水与两宋山水风格的融合与转化。


本卷韩道亨《秋声赋》作于1611年,为其书风最为成熟时期。1613年,韩道亨作《草诀百韵歌》最具盛名,正草两体书,用五言韵文介绍草书结构,韩氏楷书出《黄庭》,草书尚宗二王,严于法度,大为可观。纵观本卷,笔势瘦劲,结体疏朗,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格调极其高雅。作者在书写过程中,恪循古法,悉知古人用笔之意,不刻意追求体现自我,全卷书风与《秋声赋》之内容高度契合,气韵汇通,秋意无边。


韩道亨原是河南南阳人,后迁居吴地,他本人有诗情,书法以行草为主,师法二王,与吴门地区文化圈及艺坛有深入接触,尤其与文徵明的弟子和后人往来颇多,频繁参与雅集活动,并与吴门名士唱和挥墨。万历辛亥(1611年)春日,嘉兴花鸟画家陈遵作梅花长卷,前有文徵明曾孙文震孟题引首,后有著名书法家、文徵明最小弟子王穉登以及韩道亨等人题跋。据《石渠宝笈续编》记载,万历四十一(1613)年,韩氏曾书《蜀道难卷》,并由吴门张宏补图。由此可见韩道亨与吴门的关系极为密切,长期浸淫在吴门文化风气之中,韩道亨不仅仅是书法史中极具代表性的书法家,同时也是研究明晚期吴门地区艺术史不可忽视的一环。


作者简介:1. 韩道亨[明],生卒年不详,号颍泉居士,河南南阳人,后居苏州吴门。善诗文,工书法,尤精行草书,师法二王,与文徵明后人和弟子交往密切。万历四十一(1613)年,曾书《蜀道难卷》,张宏补图。同年又书《草诀百韵歌》,今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多次出版发行,对学习草书者深有裨益。 

2. 钱贡[明],字禹方,号沧洲,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人物,文徵明弟子,山水出入文徵明,位置适宜,颇有可观,尤长人物,继承南宋刘李及唐寅画法,仿唐寅人物大幅几能乱真。







2022西泠秋拍

吴应卯[明] 草书 秋兴八首卷

纸本 手卷

823×33cm

RMB: 600,000-800,000


说明:吴应卯作为祝枝山书法的作伪人,常常又被割去本款以充祝书,因此本款书迹传世绝少。此为已知公私收藏中有本款作品中最大的一件。且近乎原装保存,一气呵成,是研究吴应卯及祝允明伪书的极好参照物。


《无锡志》载:“应卯习允明书,辄能乱真。”然其自署名款之作品流传甚少。明末后四百余年间,应卯所伪作之祝允明书,一直被误认为系祝允明另一种面貌之真迹,直至近十多年前,专家们根据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吴应卯于万历五年(1577年)长至日为初阳先生书《草书五言诗》卷(署吴应卯自己名款),将其与伪祝氏款书法比较,才辨明吴应卯所伪祝书之真面目。



吴应卯《草书诗》,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



刘九庵先生认为“祝氏书法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有时亦中侧兼用。在他不同时期的行草书中,落笔多藏锋重按,深得涩与疾二法,形成藏头护尾、沉首痛快的体势。吴氏书法多露锋轻按,以寓侧锋取妍的形态。”


作者简介:吴应卯[明],生卒年不详。字三江,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祝允明外孙。习祝允明书辄能以假乱真,亦能作小景平湖远屿,得李嵩之法。 







2022西泠秋拍

董其昌(1555~1636) 书与憨山、达观两禅师论禅册

纸本 册页(九页)

31.5×24cm×9

RMB: 1,200,000-1,800,000


说明:潘仕成、严廷钰、梅光远旧藏。吴永、袁励准、蒯寿枢题跋。徐世平旧藏并题签。册中前二页(“余始参竹篦子话”至“何容观也”)为吴永补书。

本拍品为董其昌行书《论禅册》,内容选自其著作《画禅师随笔》之《禅悦》篇,文中主要讲述其与诸位好友亲至松江龙华古寺与憨山禅师夜谈,问“戒慎恐惧”、“鼓声钟声”之事。



文中“戊子冬”即万历十六年(1588)冬,是董氏家族仕途延续的重要节点。是年秋,董其昌第三次赴南京乡试,及第。冬,因太学范尔孚之赀助,得以进京赴试。次年春,在北京会试,中进士。由此可知,此次夜谈发生于董其昌入京会考途中。从中可见董其昌对禅宗悟性颇高,且极为痴迷,亦可见憨山禅师在士人群体中的影响力,也可反映出晚明时期的士人群体对禅学与儒学的真实态度。


憨山德清为晚明四大高僧之一,与董其昌交

往甚密,多有唱和。诗文在《容台集》有载。


董其昌与憨山德清互有酬唱,据《容台集》卷三

记载,董其昌曾作《连游篇题词》内云 :“今将远

寻庐阜,问法憨师,孤云何依,明月独举,虽多

求友之情,宁无怀璧之虑哉!”



憨山德清为晚明四大高僧之一,与董其昌交往甚密,多有唱和。据《容台集》记载,董其昌曾作题词:“今将远寻庐阜,问法憨师,孤云何依,明月独举,虽多求友之情,宁无怀璧之虑哉!”后来憨山被贬,董其昌以扇题诗相赠,上题:“参得黄梅岭上禅,魔宫虎穴是诸天。赠君一片江南雪,洗尽炎荒瘴海烟。”憨山禅师亦作诗答曰:“五台三伏天,江南腊月树。孤踪空里云,余生草头露。寒热本无端,南北任去往。随地是清凉,此中何所慕。”如此种种,明晰了二人之间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除憨山禅师外,册中提及董其昌为诸生时参见的达观禅师亦为一时高僧,品行高洁。



达观禅师亦为一时高僧,品行高洁,对诸生之时

的董其昌影响甚大。



修禅于董其昌的书法艺术而言,影响重大。董其昌十分推崇憨山禅师与达观禅师“三教同源”的思想,并将这种圆融的精神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之中,以禅论书,以“平淡自然”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静观此册,更觉如此。其用笔流畅灵动,结字倚侧交错,体态俊秀,蕴含骨力,墨色的浓淡枯润层次变化丰富,通篇章法萧散舒朗,淡雅天真之意趣跃于纸面。


册中前二页因辗转流传而佚,今不知去向,由近人吴永于1926年补书,并跋其中原委于册后。吴永学书临董其昌三十年,几可乱真,从其跋中可知,其1925年于亲家梅光远处观得本册,又见之于《蒹葭堂法帖》中。《蒹葭堂法帖》为明雷宸甫藏董其昌书石刻,见载于张伯英《法书提要》:“前为缩临王圣教,后书禅悦…末则以禅理喻书……摹勒颇精,拓用蝉翼法,饶有古意,今传本不多见矣。”因不多见,故此墨本更显珍矣。





鉴藏者简介:

1. 潘仕成(1804~约1878),字子韶,号德畲,室名天响琴斋、宝琴斋等,广东番禺人。道光十二年(1840)顺天乡试副榜贡生,官兵部。收藏金石书画甚富。道光二十八年编刻《海山仙馆丛书》。

2. 严廷钰[清],字行之,号比玉,浙江桐乡(今属嘉兴)人。贡生。道光间任云南丽江知府、顺宁知府,所至有政声。有《小琅玕山馆诗钞》十卷等。

3. 梅光远(1881~1940),谱名光蕴,字斐漪,南昌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举人。曾任内阁候选中书引见,分发江苏候补道,赏戴花翎。历任上海清文局总办,江南师范学堂监督。1913年被选为国会议员。1922年恢复国会时任众议院议员。次年任国史编纂处处长。1927年后,任侨务局副总裁。1935年辞职回乡。

4. 钱镜塘(1907~1983),原名德鑫,字镜塘,晚号菊隐老人,室名数青草堂、六莹堂,浙江海宁(今属嘉兴)人。吴越王钱镠之嫡裔。祖父辈均善丹青,富收藏。幼受庭训,丹青以外,经他手收藏过的历代书画、金石计有五万余件,其中,徐熙《雪竹图》、董源《山水图》、范宽《晚景图》、任伯年《群仙祝寿图》等堪称艺苑珍品。与吴湖帆并誉为“鉴定双璧”。西泠印社社员。1956年起先后向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及浙江海宁、嘉兴等省市博物馆及西泠印社捐赠历代书画、金石计3900余件。被誉为“今之项墨林、安仪周、庞莱臣”。


跋者简介:

1. 吴永(1865~1936),字渔川,一字盘公,盘庵,号观复道人、显光居士,室名观复斋,浙江吴兴人。曾国藩孙女婿。早年从师郭绍先、郭嵩焘,曾官直隶怀来知县,辛亥革命后曾任山东提法使,1927年任国务院秘书。工书,学董其昌三十年,几可乱真。

2. 袁励凖(1875~1936),字珏生,号中洲、中舟,北京人。光绪二十四年进士。二十九又举经济科进士,授编修,歴官京师大学堂提调、翰林院侍讲等,民国时曾任清史馆纂修、辅仁大学教授。工书画,藏古墨甚富。著有《恐高寒斋诗集》、《中舟藏墨录》。 

2. 蒯寿枢[清末民国],字若木,蒯光典从子,安徽合肥人。早年留学日本,民国初年任宁夏镇守使,又任国民政府驻日学务总裁。从杨文会习佛学,从沈曾植习诗文。工书画富收藏。







2022西泠秋拍

陈继儒(1558~1639) 草书 节录古文

纸本 册页(十六页)

20.5×14cm×16

RMB: 180,000-280,000


诗文著录:《静娱亭笔记》卷八,张培仁著,清光绪年间刊本。


《静娱亭笔记》卷八


说明:陈继儒五十岁后,得新壤于东畲山,构“莲庵”、“老是庵”、“含誉堂”,于堂中结“顽仙庐”,一时名姝骚客,辐奏而至,陈继儒名声更隆。晚岁于东畲山辟“神清之室”。期间诗文为世所重,七十三岁后仍被多次举荐,均辞谢不就。黄道周上疏称其“志尚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陈氏八十岁以后屏迹于东畲山,不入城,卒于“神清之室”。


陈继儒的书法作品大多数都不署年款,其风格的真正成熟却是在暮年的八十岁前后。本件完美的展现出陈继儒书法成熟时期的几个特征。首先是尖锋起笔。这在陈继儒晚岁作品中常被使用。尖锋起笔的动作要求在书写时必须精准到位,起笔后在行笔的过程中要能稳定自然的进行过度调整,这些都必须对尖锋要有精准的把握。再是长线条的书写。长线条的使用很容易传达出创作者的情感,通过笔划的长短及细微的变化,可看出作者的的使用技巧与心境,也能够让通篇作品的节奏更为灵动。


陈继儒在行书创作中有意拉宽了行距,采取了字距紧行距疏的方式。本件有乌丝栏,栏内字迹舒朗、节奏连贯就是因为他对此章法的微妙掌控。


尤值一提的是陈继儒擅长的墨法。浓淡分明,过度自然,太干则燥,太浓则肥。秀润在他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润墨的使用要求书写迅速不迟疑,笔力遒劲,造型清新雅逸,才能使笔与墨相辅相成。


诚如他在自己的《妮古录》中所追求的“有笔墨俱妙者,有笔墨俱无者。力乎、巧乎、神乎、学乎、识乎,盖在此矣”。纵观本件陈继儒晚年作于神清之室的书法作品,足称得上是“蕴藉中沉着痛快”的佳作。


作者简介: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一字眉公,号麋公、眉道人、白石樵、白石山樵、雪堂,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年二十一补诸生,万历十四年自除学籍,取儒衣冠焚弃去,隐居昆山之阳,后居东畲山,杜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苏轼、米芾,兼能绘事,善写水墨梅、竹,山水亦佳,气韵空远,名重一时,与董其昌齐名。







2022西泠秋拍

徐孟章[明] 为黄应宸作 行书登泰山诗卷

纸本 手卷

1578年作

722×29cm

RMB: 400,000-600,000


说明:黄庭坚《砥柱铭》旧藏者黄应宸上款。钱幼熙等鉴藏。

此卷当为徐孟章市场仅见之作品。徐孟章主要活动于明隆庆、万历年间,其书法作品极罕,据《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仅有徐孟章万历戊子年(1588)所作行书册页,且有目无图,本卷为所知第二件。


王士贞《弇州山人续稿》书影

《弇州山人续稿》中提及徐孟章以及收录徐孟章诗文三首。徐孟章交游甚广,与王世贞、兵部尚书郭子章、临淮侯李言恭等文人士大夫皆有诗词唱和。


徐孟章此卷作于1578年,主要取法黄庭坚大字行书风貌,用笔酣畅遒劲,充分展示了黄山谷“长枪大戟”的结字风格,健俏挺拔。值得注意的是,其书所赠黄应宸为黄庭坚族裔,曾藏并跋黄庭坚《砥柱铭》,徐氏以山谷书风赠予山谷后人,二人的往来唱和使得本卷更加意义非凡,从中亦可窥探宋代书法风貌在明代的影响与传承。



董其昌恩师许国小像,董曾为本像作赞



诗中提及徐孟章与许国(许司成)、潘纬(象安)相约共登太山之行。许国(1527~1596)与潘纬[明]同为安徽歙县人,万历中,二人分别任武英殿大学士与中书舍人。许国为董其昌恩师,董其昌进士便出自其门下,交往甚密。许国去世后,董其昌亲自为恩师撰并书《许文穆公墓祠记》,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为其暮年佳作。


万历六年(1578),许国时任南京国子监祭酒,闲暇之余,与徐孟章、潘纬二人相约共登太山,吟诗作赋。徐孟章交游甚广,与王世贞、兵部尚书郭子章、临淮侯李言恭等文人士大夫皆有诗词唱和。


作者简介:徐孟章[明],字子裁,号云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工诗书,能文章,好游历,与王世贞、郭子章、李言恭等人交好,有《云樵诗稿》等。


鉴藏者简介:钱幼熙(1881~1948),陕西白河县人。清末举人。工诗书,富收藏。曾在陕西省公路局、陇海铁路局工作。


上款简介:黄应宸[明],号北野,黄庭坚族裔,黄璂曾孙,诸暨五桂堂黄氏家族人。曾藏黄庭坚《砥柱铭》。与郦希范为姻亲。曾有“建昌签判”之任,并选辑了明代枫桥居士骆问礼所作《赠北野黄十一》诗一首。







2022西泠秋拍

张瑞图(1570~1641) 草书 法界帖

绢本 立轴

159.5×42.5cm

RMB: 3,500,000-5,000,000


出版:1.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六册P279,文物出版社,1997年。

2. 《真迹与伪作——中国书画鉴定》P52,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年。

著录:3.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柒P3277,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




说明:吴卓如旧藏并题签。

在晚明书坛上,张瑞图的地位相当重要。可以说他是晚明新书派出现的标志。年龄上,其虽然比董其昌小十五岁,比邢侗小十九岁,但又比黄道周大十五岁,比王铎大二十二岁,比倪元璐大二十三岁。同时,由于他的高官显位以及由此获得的名气,在当时颇具影响。更重要的是,如果将他的作品与前人相比较,其间的差异巨大而且明显。天启年间,张瑞图在朝廷中的官职不断升迁,也随着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其擅书之名也随之鹊起。


作品中落款“白毫庵瑞图”。“白毫庵”即为其崇祯时期所常用斋号,此时落款也常用“白毫庵居士”或“白毫庵”。崇祯元年,在其返乡途中,曾特地绕道信州(江西上饶一带),拜访无异、雪关二长老于博山。至此,佛教也成为其安慰心灵的一种良药。故此时其室名“白毫庵”,自号“白毫庵居士”或“道者”。


作品中用王兴懋《褒山寺》诗来表达自己返乡之后闲适与沉浸山水之乐的心情,用以表现自己禅意与闲适之心:法界隐嵯峨,禅宫锁薜萝。幢开一径古,云合四山多。采橘饶僧供,鸣钟信客过。坐来深梵响,吾会混樵歌。


此幅作品应作于崇祯年间,与其天启元年(1621)《感辽事作》与天启甲子(1624年)《行草王世贞国朝诗评卷》风格相近,但是仍然没有完全脱出天启时期的风格。因崇祯二年三月,张瑞图因曾为魏忠贤生祠书碑一事名列“逆案”,虽得以输资免罪赎为民,但此事对其心中的阴影,使得张瑞图之后便隐居在晋江城外的东湖,除了诗词书画便是礼经奉佛。故其书法与佛家所提倡的自然适意,了无所求的原则契合。此时化繁为简,风格由浓至淡的转变,不仅反映了张瑞图晚年的心态,同时也能说明其艺术与生活境遇紧密相关。


鉴藏者简介:吴卓如(1915~1995),山东人。歴任山东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山东省委党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 







2022西泠秋拍

王 铎(1592~1652) 为苗胙土作 有关探讨书写材料的文语

绫本 立轴

1641年作

188×51.5cm

RMB: 2,000,000-3,000,000

 

著录:1. 《工具、材料与王铎的书作》,《故宫学术季刊》第33卷第3期,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2016年。

2. 《王铎年谱长编》第二册P695,中华书局。




说明:苗胙土上款。辛冠洁旧藏。

王铎以其恣肆雄健、饱墨淋漓的书法风格闻名,因此也给世人留下了其“不择纸笔”的印象。然而王铎对于文房一事其实相当讲究,好的笔墨绫素不仅能助涨王铎挥翰的兴致,更是与其作品的表现力直接相关。学者薛龙春便在探讨王铎对绫本的取用时,举例论述此件。


1640年十一月底,王铎在赴往南京礼部尚书的任上听闻父亲病逝,随即去职丁忧。次年四月,母亲又丧于怀州,在安排好亡母的丧事之后,王铎便一直辗转避乱在外。父母的离世,时局的动荡,本件赠与苗胙土的《文语》轴记录了王铎在苦旅中幸得“善笔墨绢素”,得以一畅胸中苦闷之事。


从1640年冬日王铎离开北京后,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多次倾诉无笔、无善笔,以求友人原谅自己字迹不工,也似乎在提醒后世的观者这些作品并非他真实的艺术水平。王铎在1641年在怀州时给其叔父王本惠的信中提到:“二箑即书完,笔秃,苦无卖者至。”之后为避乱辗转各地,据山西博物馆藏王铎赠与苗胙土的一件同年十月所作行书七言律诗轴的诗文内容可以得知此时王铎正“留连河内”,在颠沛旅途中遇到上好的笔墨绢素,也堪慰藉流离之苦。


明末清初时期,苗氏在山西泽州是名门望族。苗胙土的父亲苗焕在谢政归乡便一心营建园林,苗胙土在易代之际也将心思倾注于园林建造之上,因此王铎于1641年“有书与苗胙土,为鉴定旧画,并索植物点缀庭院。”(薛龙春《王铎年谱长编》)王铎赠与苗胙土的诗文中充满隐喻:留连河内有心期,况是行山岁暮时。自负硕薖深 磵好,可怜疏懒故人知。居园且撰木华赋,对友休吟巷伯诗。天保万年思湛露,恐君未必老芝湄。辛巳十月之交作,其二送晋侯苗老年兄乡翁正之,洪洞迂者王铎。


诗中多处使用《诗经》作典抒情:开头称苗胙土为“心期”,明示两人倾盖如故的至交关系,感叹还好在这年末凛冬避乱旅途中能有好友给予慰藉。接着便自嘲自己“四体不勤”,纵使山涧如《考盘》那般幽美也无法适应隐士生活。王铎不想象《巷伯》那般对友人抱怨官场的黑暗腐败,只想把园林好景赋与友人。最后一句则是对友人的宽慰,说朝廷福祚绵长,终会有如《湛露》里称颂的“令德君子”当道,恐怕苗胙土尚未老去,就可以结束这被迫的隐士生活了。款中的“十月之交”也不仅是纪时,还是《诗经》中的一篇怨刺诗,怨刺当权者在其位不谋其政。将内容如此敏感的诗作赠送给苗胙土,足见两人关系之亲密。王铎的居园生活也没有持续多久,1642年冬便已携家避乱行至江苏境内。


王铎对自己的艺术生涯有着清晰认知,他在《自书琼蕊庐帖》再跋中曾说,“此予四十六岁笔。五十以后,更加淬砺,仍安于斯乎?譬之登山,所跻愈进,愈峻以旷,已经崇峰,顿俯于下。”可见他对于五十岁以后的书作更为满意。此轴作于五十岁的节点上,正是人书俱老而书风又尚未完全形成定式之时,可谓老辣与生机并存。轴成便连父母离世、时局黑暗、命途多舛的“劳郁愤懵”都“一畅发踊跃之”,可见此作是王铎的得意之笔。



董寿平仿王铎悬空书写的场景



日本书法家村上三岛对于王铎景仰不已,但他始终不清楚自己所藏《雒州香山作》为何会出现积墨在绫上不规则流动的特殊现象。1981年村上三岛在拜访了王铎的故居后经北京回日本,北京友协为他们置办了一次宴会,并请到了王铎同乡、当时年近耄耋的董寿平先生出席。


宴席上董寿平先生请在场的两位同志取一张四尺宣纸,各持纸的一端,高地数尺,自己走到纸的左侧,悬笔写就唐诗一首。董寿平先生一边写边解释道:“王铎喜欢用悬空书法,书写的材料是绫,命书童将绫拉平,他走到绫的左侧,然后就这样书写。”村上三岛大吃一惊,将信将疑地问董先生有何根据,董先生不慌不忙地答道,他的五世祖董霁堂是干嘉年间的一位著名书家,祖父董文焕为纪念先祖在膝上练书习字的事迹作了一幅《膝上肄书图》(山西省博物馆藏),并请当时有名的汉学家王轩题了一段长跋,王铎悬笔作书的情景便记录在这题跋之中,是由曾做过王铎书童的老仆口中传出。



所谓悬空书写,就是请人拉住绫本的四角,绫以下悬空而不铺在书桌之上,如上图董寿平所示范的照片。

因此急速书写产生的,将有极大的粗细变化,有极不匀称而充满弧度的横竖,以及充满不确定性的落笔瞬间。

以上三处略证。


相较于1640年《雒州香山作》中积墨流动导致笔划变形、涨墨导致笔划之间粘连的“狂放恣肆”书风,此件《文语》轴对于笔墨的掌控更显随心,块面与线条之间的变化依然丰富,达到了王铎所希望的效果而不逾分毫,也显示出对于“悬书”的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纸墨笔相称”的王铎写出让自己欣喜的得意之作,畅发心中积郁,饱后世观者眼福。


鉴藏者简介:辛冠洁(1922~?), 名在清,山东章丘人。年参加革命,初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做青年工作,曾任中、苏、英、法、五强首脑印度支那问题日内瓦会议的中国政府代表团顾问。后从事新闻、宣传、外事、学术研究工作,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爱好古籍文物收藏与鉴赏,对善本古籍,名家书画吸青铜器、陶瓷器、瓢器和竹木雕艺术品收藏颇丰。


上款简介:苗胙土 (1589~1646),字叔康,号晋侯,山西泽州(今晋城)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天启壬戌进士,官至郧阳抚治。明亡仕清,再任南赣巡抚。《清史列传》卷七十九有传。依据薛龙春《王铎年谱长编》,苗氏与王铎相识在1640年。约此际有书与苗氏讨论书画鉴别及园艺种植诸事,详见《长编》第二册。







2022西泠秋拍

戴明说[明] 行书 五言诗

绫本 镜片

142×50cm

RMB: 180,000-280,000


作者简介:戴明说[明],字道默,号牢荦,河北沧州人。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顺治十三年户部尚书。工诗文,善书画尤善画墨竹,得吴镇法,飞舞生动,秀逸飘举,亦精山水。







2022西泠秋拍

米万钟(1570~1628) 行书 七言诗

绫本 立轴

193×52cm

RMB: 400,000-600,000


说明:林朗庵旧藏。

作者简介:米万钟(1570~1628),字仲诏,号友石、湛园,文石居士、海淀渔长、研山山长,北京人。米芾后裔,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歴官太仆寺少卿、江西按察使。工书画,有祖风。书迹遍天下,与邢侗、董其昌、张瑞图并称“明末四大书家”。 


鉴藏者简介:林朗庵(1897~1971),名熊光,号朗庵、磊斋,室名宝宋室,台湾人。早岁留学日本,上世纪三十年代旅日经商。雅好文物,深于金石学,收藏颇丰。辑有《磊斋玺印选存》。







2022西泠秋拍

魏象枢(1617~1687) 行书 七言诗

绫本 立轴

175.5×47cm

RMB: 400,000-600,000


说明:丁念先旧藏。

上款人或为任昌祚。顺治三年(1646)同进士。史上未记其字,但从名字来解析,“昌祚”即为富贵流传之意,古人字为表名之意,“衍一”作为对“昌祚”的解释再合适不过。

魏象枢是清朝前期最重要的大臣之一,他在吏治上做出的贡献为实现康熙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得以进入“贤良祠”。同时期的天才画家法若真与魏象枢相交最为莫逆,两人诗词酬唱几十年,并一直受其庇护。在法若真的影响下,魏象枢并未投身满朝学习赵董那种柔媚的审美大潮中去,其书法率意自然,古意连绵,颇合傅青主所谓“宁拙毋巧”的见地。


作者简介:魏象枢(1617~1687),字环极,一作环溪,号庸斋,又号寒送,蔚州(今河北省蔚县)人。崇祯十五年举人,顺治三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以清廉直谏名动一时,治学主张经世致用,属理学派。工书法,尤长于行书。有《寒松堂集》十二卷。


鉴藏者简介:丁念先(1906~1969),字守棠,斋号念圣楼,浙江上虞人。擅长书画,尤精于隶。二十年代加入上海题襟馆,后从丁辅之、高野侯等人另组“古欢今雨社”,历任中国画会总干事等职。其“念圣楼”之书画文物与古籍碑帖庋藏量丰质精。1961年丁氏曾精选百件,在台湾省立博物馆举办“念圣楼书画展”,并出版《念圣楼读画小纪》。







2022西泠秋拍

陈奕禧(1648~1709) 行书 咏戚继光自书匾

绫本 立轴

157×47cm 

RMB: 180,000-280,000


说明:利瓦伊洛旧藏并题签。


作者简介:陈奕禧(1648~1709),字六谦,一字子文,号香泉、葑叟、玉山居士,室名卞璧楼,浙江海宁(今属嘉兴)人。陈元龙族兄。王士祯门生。岁贡生。官贵州石阡知府,康熙四十七年改江西南安知府。尤工书法、诗词,以书法名天下。藏金石甚富。


鉴藏者简介:利瓦伊洛[民国],室名蓝塘书屋,广东人。民国时著名收藏家,后移居香港,书画收藏甚富。







2022西泠秋拍

张瑞图(1570~1641)天启年间草书卷 言志书

绢本 手卷

301×26cm 

RMB: 1,800,000-2,800,000


说明:余晋龢题签。张允中鉴赏。内附长井秀三昭和十七年(1942)题跋一纸。

本卷创作时间当在天启年间,这时是学界普遍公认的张瑞图书风三阶段中的第二阶段,即天启元年(1622)到崇祯元年(1628)之间。这是他书法个人风格达到成熟并逐渐强化,在创作上获得巨大收获的阶段,也是他在仕途上最巅峰的时期。


天启年间,张瑞图升迁不断,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其擅书之名也随之鹊起。慕名求书者陡增,给他的书艺发展带来便利条件。在频繁的书写活动中,通过反复挥毫实践,从而很快稳定了自己的书风。呈上仰姿态的横划配合折笔,不仅在书写时更加便利,而且线条的锐利感或几何的强烈构筑性,使他的作品不容易流于因起笔动作不确实的横划搭配圆转笔法造成的纤弱无力。张瑞图在此时创作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后人对他书法的评价和分析,基本上都是依据这一时期的作品。



张瑞图天启五年(1625年)作《言志书》,首都博物馆藏


张瑞图天启五年(1625年)作《偶然作》


本卷为张瑞图录萧大圜《言志书》,使用典型的天启年间笔法组合,与张瑞图于天启五年(1625)的作品面貌相似。例如现藏首都博物馆的《行草言志书卷》等。


天启五年,张瑞图在晋江家中,他虽然步入了权利的核心,但朝堂上的斗争却令他时时想要归隐。《言志书》是张瑞图最喜欢书写的文字之一,他在《果亭墨翰》卷一中提到此篇:“爱其幽静潇散,超绝尘纲。每书数过,不待越人望之,知其有膏肓之疾矣。”“膏肓之疾”是一个周旋于官场的文人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和不舍。言志书一篇的传播也少不了张瑞图的多次书写。本卷翻折盘旋的特点非常突出,章法上字距的紧密与行距的疏阔行成明显的对照。张瑞图书法独有的风格特征,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鉴藏者简介:张允中(1881~1960),浙江绍兴人,名致和,号补萝庵主。民国年间北京著名收藏家,精擅文物鉴定和修复,与琉璃厂古董商人关系甚密,曾任北平市政府秘书长。


题签者简介:余晋龢(1887~?),字幻耕,浙江绍兴人。191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解放前历任北平市公安局局长、厦门市市长、北平市市长,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委兼建设总署督办,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委等职。







2022西泠秋拍

何如宠(1569~1641) 为万时华作 浮山八咏诗卷

绫本 手卷

画心:237×28cm 题跋:61.5×27cm 

RMB: 400,000-600,000


说明:万时华上款。大竹蒋塘旧藏并题跋。  

本幅为桐城先贤何如宠所书《浮山八咏诗》卷,家乡安徽枞阳浮山八景可称桐城文化地标,上款人万时华亦为当时文学名家,桐城方以智之盟友,“豫章社”之首领。


万时华为何如宠晚年在南京时的文学挚友。万时华,字茂先,南昌人,在文坛上享有盛誉,负海内重名近四十年之久。崇祯十二年(1639),万时华因江西左布政使朱之臣荐举,去北京吏部领邑县令。七月至南京,因患风寒为庸医所误,遂病倒。当时万时华的复社盟友桐城方以智正流寓南京,二人往来甚密。何如宠致仕后,寓居南京,其时方以智、冒辟疆等复社诸公子经常出入其门下。通过方以智的引荐,二人以文会友,互为诗词知音。


这是我们已知现存唯一的何如宠绫本书法长卷。何如宠作为明末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等,后入内阁辅政,博识多通,文才出众,“风度端凝,为一时中秘之冠“, 深得世人仰慕,孙承泽评价他:“风度凝远,见者称神仙中人。”但是因为传世作品极少,何如宠在书法方面的地位被严重低估。事实上,何如宠的行草书行笔快捷流畅,笔法出入宋元人,不受时风吴门诸家羁绊,深谙翰墨,其书作也反映了明末士大夫文人的书法趣向。



桐城文化地标 浮山八景之一紫霞关



浮山作为安徽枞阳的名山,成为了何如宠寄托乡思的精神象征。本卷《浮山八咏》为他早年旧作,诗文清新隽永,流畅自然。与其书写风格高度一致。他曾多次到浮山游览,在寺院中住宿,并写下赞美浮山的诗篇。何如宠晚年身在他乡时写有一组追忆浮山的诗章,“紫霞关外谷岩西,花树芸堂路不迷。倦鸟欲还无住着,绕林惟借一枝栖。”官场碌碌,唯有乡愁安心,多想回到浮山的怀抱,可是人生一旦举步,真正的风景大都留在了乡关,凝成了缕缕乡愁。


作者简介:何如宠(1569~1641),字康侯,号芝岳,自号西畴老人,又号九龙主人,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由庶吉士累迁国子监祭酒。天启时,官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五年正月,廷推左侍郎,魏广微言如宠与左光斗同里友善,遂夺职闲住。明末一代名臣。《明史》称其“操行恬雅,与物无竞,难进易退,世尤高之”。


跋者简介:大竹蒋塘(1800~1858),名培,字达夫,号石舟山史,日本江户时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十体源流》作者卷菱湖弟子,与荻原秋严、中泽雪城、方生鼎斋号称“菱门四天王”。


上款简介:万时华(1590~1639),字茂先,江西南昌人。秉赋颖异,经子史集无不历览成诵。江西布政使李长庚合十三郡文士结豫章社,推其为首领。江西提学使侯峒曾称赞他为“真儒”。后江西布政使朱元臣将他的品行才学荐于朝廷,不久应征北上,行至江苏扬州,因病去世,终生布衣。擅长诗词和古文,著有《溉园初集》《溉园二集》《园居诗》《东湖集》《诗经偶笺》等。







2022西泠秋拍

卢象升(1600~1640) 草书 湄隐园小草卷

绢本 手卷

画心:220×28.5cm 题跋:74×28.5cm

RMB: 300,000-500,000


诗文著录 :1. 《忠肃集》卷一,刘挚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大司马卢公集》卷十二,卢象升著,清光绪元年(1875年)。

3. 《明末名臣卢象升研究》 P210-212,九州岛出版社。


《忠肃集》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说明:马成名题签及题跋。

在明末救亡运动之中,卢象升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是明末地方著名的军事实力派,历任要职,与明末党争、农民起义、明清战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生平事迹也有大量记载。先后屡次击败李自成、张献忠,最后也是因军功官至宣大总督。卢象升为官十六年,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则专事于抗清,一度被委以重任,几乎达到了古代文人心中“出将入相”这一最高人生目标。因此他本应对自己的武功十分得意,然而就其现存的军旅诗来看,卢象升似乎并未觉得这些战功是他的骄傲,而是一反前人对文人投笔从戎的激赏态度。


卢象升现存的军旅诗绝大多数作于乘胜追击敌人之时,但其诗歌中却无强烈的自得喜悦之情,反而透露出浓浓的归隐之意。他在自己三十六岁时写下了《湄隐园记》,时值抗清最艰难、最危机之际,卢象升在这篇记中描绘了自己理想中的园林——湄隐园,这座纸上园林寄托了他的理想。本件《湄隐园小草》自然洒脱,马成名先生跋曰“书于六龙阵仗军中”即是提到了卢象升的这段际遇。写于战时,以借助湄隐园寻求内心的解脱,是卢象升对自然与人类的思考。卢象升的湄隐园被后世誉为四大纸上园林之一,一座从不存在的园子,也因此在纸上活了三百余年。


作者简介:卢象升(1600~1640),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人。明末杰出将领。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崇祯十一年(1638年),担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后以侍郎视事。三十九岁战死疆场,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清朝追谥“忠肃”,有《卢忠肃公集》、《卢象升疏牍》。


跋者简介:马成名[当代],曾为上海朵云轩书画文物收购处主任。著有《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







2022西泠秋拍

黄道周(1585~1646) 自书诗册

泥金纸本 册页(六页)

32.5×26.5cm×6

RMB: 600,000-800,000


说明:孙颢元、孙辅元等鉴藏。

作者简介: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又字螭若,号石斋,福建漳州人。天启二年进 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南都亡,唐王任以武英殿大学士。谥忠烈。学贯古今,尤以文章风节高天下。诗文敏捷,书画奇古,真、草、隶书皆有大成。为晚明书法大家。




鉴藏者简介:1. 孙颢元[清],字华海,仁和(今杭州)人。诸生。精鉴别,富收藏。著有《异撰斋稿》。

2. 孙辅元[清],字俌之,号寻云,仁和(今杭州)人。仰曾子,附贡生。工书法,学董文敏,得其妍秀之致。富收藏。有《寻云公遗集》等。







2022西泠秋拍

吴应箕(1594~1645) 为其弟吴应梦作 雪夜赏月诗

纸本 立轴

1642年作

102×55cm

RMB: 280,000-400,000


著录:1.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柒P3194,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

2.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六P2691,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年。


说明:沈纪甫等旧藏。溥侗题签。

溥侗曾为天津洋行家沈纪甫专门整理书画,后大多捐赠天津博物馆。


明复社重要领袖吴应箕小像


吴应箕是晚明复社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亦是抗清战争中慷慨捐躯的忠义之士。在晚明社会局势动荡、内忧外患之际,他好善嫉恶,敢于揭露奸党的罪恶勾当,多次起兵抗清,一度收复皖南大部,最终因寡不敌众被俘,不屈而死。吴应箕满门忠义,其家人百余口和义军皆在战争中壮烈捐躯,如其家书中所言“妻烈投崖,女幼弃路,相随将士,甘心同死,惨天动地。忠义之事,何所不为。此于我心,一生无悔”!


吴应箕因其学识才干及慷慨捐躯的牺牲精神而被广泛熟知,其书法作品传世极为少见。本幅作于崇祯十五年(1642),时吴应箕四十九岁。1642年是吴应箕仕途中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其九试南都,终中副榜。是年冬闰月,吴应箕已返乡,夜遇大雪,与其弟吴应梦(发若)于家中赏月,回忆庭院中的梅花,遂作此诗。因逢国家存亡之乱世,故其诗中全无中榜之悦,心中满是清冷与担忧。

据《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可知,本幅似用茅龙笔书。“茅龙”笔行笔矫健,挺拔遒劲,有一种其他毛笔所难以表现的古拙与不拘一格,与吴应箕坚韧不屈的气格不谋而合。


作者简介:吴应箕(1594~1645),字风之,更字次尾,号楼山。贵池(今属安徽)人。明末著名社会活动家、文学家、复社领袖和抗清英雄。曾参加复社,起草《留都防乱公揭》揭露讨伐阮大铖。清兵破南京后,在其家乡坚持抗清,被执不屈死。所著《读书止观录》,辑汇中国先秦以来读书古训和读书掌故,既昭示了读书之法,又可察为人之道。与张溥、张采、陈子龙、夏完淳并为复社领袖。清乾隆时追谥忠节。诗文之名颇著,有《楼山堂集》传世。 


鉴藏者简介:沈纪甫[民国],民国时期在天津开设洋行。沈家收藏书画颇丰,大多为明清大家,其中尤以四王的山水画居多。爱新觉罗·溥侗专门负责为其整理书画,并为其所藏书画题签。


题签者简介:爱新觉罗·溥侗(1870~1952),清宗室,姓爱新觉罗,字西园,号红豆馆主、厚斋等。戏曲家,对京剧谭派艺术研究造诣极深,亦精书法、绘画。







2022西泠秋拍

吴东发(1747~1803) 草书 七言诗

纸本 立轴

121×74cm

RMB: 150,000-250,000


出版:《篁里遗珍》卷下,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民国八年(1919)。

说明:沈光莹旧藏。本拍品用纸为乾隆高丽纸。

沈光莹为民国嘉兴名士,西泠印社社员,张廷济玄孙女婿。据《篁里遗珍》可知,沈光莹热衷于收藏张廷济以及乡贤书画,本拍品即是沈氏收藏嘉兴乡贤重要书法之一。



作者简介:吴东发(1747~1803),初名旦,字侃叔,一字耘庐,号芸父,海盐人。潜心于经学,通金石文字。受阮元之聘,参加编辑《经籍籑诂》。著有《群经字考》、《读经笔记》、《书序镜》、《尚书后案质疑》、《经韵》、《六书述》、《石鼓文读》、《商周文拾遗》、《钟鼎款识释文》等。


鉴藏者简介:沈光莹[清末民国],沈光莹为民国嘉兴名士,西泠印社社员,张廷济玄孙女婿。







2022西泠秋拍

张廷玉(1672~1755) 行书 五言诗

纸本 立轴

136×64cm

RMB: 400,000-600,000







2022西泠秋拍

陈鸿寿(1768~1822) 行书 八言联

纸本 对联

168×30.5cm×2

RMB: 180,000-280,000







2022西泠秋拍

吴熙载(1799~1870) 行书 七言联

洒金纸本 对联

119.5×24.5cm×2

RMB: 80,000-100,000


出版:《书法》第四期 篆刻专辑P64,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

说明:姚虞琴、陈茗屋鉴藏。


鉴藏者简介:1. 姚虞琴(1867~1961),名景瀛,字虞琴,晚年以字行,又字渔吟,浙江余杭人,寄寓上海。擅书法、诗文、鉴赏。尤擅兰竹,取法明人。为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以画兰名驰江南。

2. 陈茗屋(1944~ ),又名推之,亦作退之,浙江镇海人。篆刻家,师从方去疾、钱君匋,现居日本。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全日本古典篆刻研究会会长。







2022西泠秋拍

秦大士(1715~1777) 四体自书诗册

纸本 册页(共二十六页)

1755年作

24×14cm×26

RMB: 400,000-600,000


出版:《书法丛刊》第四期P17-26,文物出版社,1993年10月。 

说明:秦大士为乾隆十七年(1752年)状元。陆海天旧藏,启功题跋并题签。



秦大士书迹极为罕见,本册为秦大士市场罕见行真隶篆四体兼备的书法作品,展现了秦大士全部的书法面貌。所书自作诗作于1753至1754年。秦大士与清中期帖学代表书家梁同书、翁方纲于1752年同科入词垣。又得袁枚赏识。袁枚《随园诗话》对其多有记载,如“余宰江宁时,所赏识诸生秦涧泉……俱登科第”。秦大士擅书画,名闻遐迩。冯金伯《墨香居画识》曰:“鲁一(秦大士)制艺典重高华,为熊、刘嗣响。书法直逼欧柳,晚年兼喜绘事。”包世臣《艺舟双楫·国朝书品》品评清代名家书法,秦大士以行书入佳品,与董邦达、华嵒等同。


此四体书册为秦大士于乾隆乙亥(1755年)初冬乘舟访友途中所作。自谓:“蓬窗瑟缩,橹摇颠掉,颇未尽能事”。然细观此册,乌丝栏内四体书法笔法圆熟挺秀,结构紧密严格,字里行间不激不厉。以其所书为自作诗,故书卷气突显。正如启功跋语所说,一方面是创作态度的严肃,“绝无丝毫毁瓦画墁之心”;一方面是学养的丰厚,具有“迥非后学所易企及之学养”。态度与学养往往是决定艺术文野精粗的关键因素。故启功跋语评此册为秦大士书法极精之品。


附中国书法杂志社张铁英致陆海天信札中谈及本册请启功题跋,相关出版、装裱等细节,以及关于对陆海天邀请启功访深圳和藏画发表计划的详细回复。

 

鉴藏者简介:陆海天[当代],号“施万逸”,香港著名鉴藏家,松园阁主人。中华海外联谊会(第一至四届)理事,佛山市海外联谊会会长,中国收藏杂志社名誉理事长,香港友好协进会会员,香港青年联会顾问等。出版《诗外簃藏张大千书画》、《中国近代书画精品集》、《近现代名家书画集》、《松园阁藏古今书画珍品》等。


跋者简介:启功(1912~2005),姓爱新觉罗,字符伯,室名简靖堂、坚净居。精于博物文史鉴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国书协主席、中央文史馆馆长、西泠印社社长。一生教书育人,究心学术,著述甚富。


题签者简介:薛夫彬(1944 ~ ),字扶宾,别署无属斋主,北京人。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暨权益保障委员会副主任、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北京书法》报主编等。








2022西泠秋拍

高凤翰(1683~1749) 自题竹西亭印辑册

纸本 线装册(二册)

线装册尺寸 :26.5×18cm×2

RMB: 1,500,000-2,000,000


著录:1.《榆巢杂识》卷下二十二,赵慎畛着,清光绪间铅印本。

2.《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十二、三十三册P357,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

3.《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榆巢杂识》下卷 P181,中华书局,2001年。

4.《印林诗话》P99,巴蜀书社,2004 年。

5.《清代笔记、日记中的书法史料整理与研究》下P447-448,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


说明:陈沣、查礼、吴荣光、何瑗玉、陈桐君等旧藏。


本拍品为高凤翰自钤印蜕二册。册中包含竹西亭印辑小引,汉铜印赞,之后为秦汉铜印部第一,旧铜印及自制铜印部第二,古晶玉印第三(自制印附),犀象竹木襍印部第四,石刻旧印部第五(自制印附)等。最后有自述该古印蜕册成书原因。





册中所收之印,其治印者不仅有高凤翰本人,亦有匡松岑、方藏山、李梓园、张白亭、程穆倩等人。在其《小引》中也提到自己收藏印鉴四十年,未曾出示给外人看,在去歙县做县丞之时,挑担的担夫二十人挑的都是自己收藏的古印章。在雍正乙卯(1735年)冬,朱岷来访之时,《竹西亭印辑》编成。在任上时被人诬告、误解仍然不能让其停止对于古印的喜爱。


鉴藏者简介:1.陈沣(1810~1882),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任河源县学训导,到官雨月以病告归,任学海堂长数十年。至老为菊坡精舍山长,光绪七年(1881)赏五品卿衔。少好为诗,及长弃去。凡天文、地理、乐律、骈文、填词无不研究。篆书茂密雄强,行书宗欧阳询参以苏轼,善画山水、花卉。

2.查礼(1716~1783),原名为礼,又名学礼,字恂叔,号俭堂,一号榕巢,又号铁桥,顺天宛平人。少劬学。乾隆元年,应博学鸿词科,报罢。入赀授户部主事,拣发广西,补庆远同知。举卓异,上命督抚举堪任知府者。巡抚定长、李锡秦先后以礼荐。十八年,擢太平知府,母忧去。服阕,补四川宁远。书法学黄庭坚,善画梅,好收藏法书名画。有《铜鼓书堂遗稿》三十二卷、集古印谱《铜鼓书堂藏印》(翁方纲、王文治作序)四卷传世。

3.吴荣光(1773~1843),字殿垣,一字伯荣,号荷屋,晚号石云山人,室名筠清馆等,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嘉庆四年进士。精金石之学,工书能画。

4.何瑗玉(约1815~1889年),字叔子,号蘧庵,别号莲身居士,室名有元四家画楼,广东高要人。诸生。以荐官翰林院待诏。家富收藏古籍、金石、碑帖、书画。精鉴别。能书,工画。写墨梅,秀逸天成。画花卉,学恽南田,明艳有致。兼善摹印,拓金石。著有《书画所见录》。

5.匡松岑(1707 ~?),名继武,字绍夫,号松岑,高凤翰妹夫,山东胶州人。清代画家,工山水。凤翰极称赏之。

6.方藏山[清],清初画家,安徽桐城人。高凤翰《砚史》云:“此砚为故上元方少尹藏山珍品,余在金陵识藏山,未逾月而殁于官,濒死嘱贻余以志永诀,至今摩挲,犹为车过腹痛也”。

7.李世佐[清],字梓园,又字子元,工山水。雍正十年(1732)尝为胶西高凤翰写《龙潭介寿图》并题诗。

8.程邃(1605~1691),字穆倩,一字朽民,号垢区,又号垢道人、青溪、野全道者,安徽歙县人。诸生。山水宗巨然,用纯渴笔焦墨,沈郁苍古,迥不犹人。诗文、书法,绝不蹈袭。尤工分书。长于金石考证,刻印精研汉法,而能自见笔意。

9.朱岷[清],字仑仲,一字导江,号客亭,江苏武进人。善画山水,得米家法,亦善指头画。







2022西泠秋拍

何绍基(1799~1873)、何绍祺[清]、何绍业(1799~1839)、何绍京(1799后~?)等 罕见何氏四兄弟合书卷

纸本 手卷

47.5×15.5cm 48×18.5cm

RMB: 180,000-280,000


说明:康恺上款。

本拍品为何氏兄弟四人合书小楷手卷,同时集结了何绍基、何绍祺、何绍业、何绍京“何氏四杰”的墨迹,因何绍业四十岁就离世,可称是已知市场中唯一同时保有四人墨迹的单幅作品。道县何氏一门四代皆精通书艺,四兄之父何凌汉为一代擅书者,何绍基与其弟绍业、绍祺、绍京都以书法名世,时人誉为“何氏四杰”。再经何庆涵,直到何维朴,历经四代,绵延百余年,皆饮书誉,这在历史上实为罕见。


根据卷中何绍基款识内容,可推测此件作品的完成时间应该在道光十七年(1837)左右。松江肖像画家康恺至何绍基家中雅聚,嘱托何氏兄弟所作。而后翌年,康恺又请书名颇胜的程恭寿再添真书,时任军机章京的宗稷辰也在两年后加笔。然而,由于为挚友间的文字交情,因此未定有共同主题,而是随心所赋,意到笔到,因此文章多有差异,有考究,有赋诗,亦有画论等,题材多样有趣。


何绍基善写大字,小楷书法作品极少见于世,本卷楷书小类蝇头而锋芒挺健,与其同年所作《册封琉璃赋》(湖南省博物馆藏)有共通之处。蝯叟书写大字,悬腕提顿,大气盘旋,临古尚意不尚迹,其小真书较大真书胜数倍,以古拙篆隶笔写小楷,楷中蕴篆分意趣,韵味十足。在结体上以横势为主,有一股古朴、厚重、圆浑的风格。


上款简介:康恺[清],字饮和,号宁斋,一号起山,上海人。清代书画家。肖像画家康绶长子。乾隆壬子(1792年)举人。工诗善书,善写真,仕女能以白描取肖,山水纵横态肆,独成一家,论者谓兼有董其昌、李流芳胜趣。《墨林今话》称“起山书学欧、虞,下笔健逸”“为人风骨崚嶒,不谐世俗,嗜酒善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