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西泠秋拍|三百年前南湖 · 李含渼《嘉兴八景》李日华《嘉兴县志》图史对读
时间:2023/01/31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嘉兴南湖实景 与清初绘制的《嘉兴八景图》今昔对比



鸳湖,就是大名鼎鼎的嘉兴南湖,它地处嘉兴城南,与南京玄武湖、杭州西湖并称的“江南三大名湖”。鸳湖以“轻烟拂渚,微风欲来”的迷人景色著称于世,被誉为“嘉禾第一景”。

 

最广泛流传“南湖八景”版本 定名源头

最早的 南湖纸上准确景观

最早的 千年东塔寺图像

 

嘉兴  明末最负盛名的鉴藏家族

味水轩中 并不闲居的闲居者

 

 

 

2022西泠秋拍 

李含渼《嘉兴八景图》封面、郭麐题耑

 

 

2022西泠秋拍

李日华曾孙 李含渼 《嘉兴八景图》

四代人心系乡情民生

 

与划时代意义的考古发现地上地下相互印证

为唤醒城市记忆提供了年轮界碑

 

 

2022西泠秋拍  李含渼《嘉兴八景图》

 

 

《嘉兴八景图》中八景在如今地图上的

地理位置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三 年 前 的 新 闻

三 百 年 前 的 古 画 册

 


 

《南湖晚报》 嘉兴新闻 考古重大发现

 

 

2019年10月,嘉兴。


一批地下文物出土,“千年古刹”东塔寺揭开神秘面纱。


人们热议。如何重新找回嘉禾八景、七塔八寺。


杭嘉湖,又五百年,文化人士回首。


电视画面切到考古实况,报纸连载跟踪报道。


新闻或许会在集体记忆里翻页,但对于一个特殊的“我”,旧闻是未被填河拆桥的族望。


深记着,“我”的曾祖父,是大明朝承德郎、礼部精膳司主事、嘉兴邑人—— 李日华。

 

 

 

李含渼祖父李日华小像


李日华(1565~1635),字君实,号九疑,九懒、冏卿,浙江嘉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万历四十四年任南京礼部仪制司主事命下,崇祯元年官南京太仆寺少卿。工诗文、书画,精鉴赏,喜收藏。擅山水,师巨然、吴镇,时与董其昌齐名,亦善画竹,书法亦高妙。

李日华不仅著有《味水轩日记》,还是《天启嘉兴县志》总裁,他提出“有形可陈,则为具图”之论,此为李含渼本作品完美继承。

 





 


未竟的事业 崇祯版《嘉兴县志》

李日华起首、李肇亨续之


八个曾孙中  独李含渼以画笔继承“志”愿

 


李日华(1565 -1635),嘉兴文化巨子,兼具官僚、文人、画家和鉴藏家多种身份。退隐故乡后二十年一部《味水轩日记》,被当今视为观察明末江南文人画世界的宝典。


我们已无法确知,李日华心中《味水轩日记》是否有明确的目标读者,但其倾尽晚年却仍未竟的“大作”,实为一部县志。

 

 

 

崇祯《嘉兴县志》内容实质上为李日华在天启年间编纂。李氏在《序言》中,提到关于嘉兴风土典故,希望“有形可陈则为具图”。

其曾孙李含渼《嘉兴八景图》可以说是以图像方式描写本乡嘉兴风土人情的经典。

 

现藏本《崇祯十年 · 嘉兴县志》,实质是以李日华出任总裁的《天启 · 嘉兴县志》为核心。李日华包揽了前十卷的写作,其子李肇亨则参与了后十四卷大部分。李日华受邀修志未成便去世,除儿子以外,续编者皆为其密友、弟子。


李日华共八位曾孙。长含淑,次含泽、含渼,含涏、含澜、含溶、含溍,他们一同校订了《李太仆恬致堂集》。(据北大图书馆藏钱序本《李太仆恬致堂集》谭贞默撰卷前序)

 

 

 李含渼款识钤印

李含渼《嘉兴八景图》(局部)

 

当“我”的同辈族兄弟努力传钞、出版曾祖父的《味水轩日记》时,“我” —— 也就是《嘉兴八景图》画册的作者 —— 李含渼,更以自己的方式成功地纪念了不凡的“总裁曾祖”。


李含渼《嘉兴八景图》,是如今“嘉禾八景”版本的源头。既准确呈现景致的方位,尤其是千年东塔寺的地理位置,更精准承袭了李日华所纂《嘉兴县志》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民生思想。


凭着对透视的把握可谓驾轻就熟,含渼对家乡的景色进行了忠实的描绘。这种精准而诗意的乡情,透露出对曾祖李日华的儒家哲学、文艺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嫡传沿袭。


简阅画册,看似从前烟雨这般风。左图右志,照见文人责任几春秋。


这一切,唯有将李日华版《嘉兴县志》一铲三尺,才能体味万一。

 

 



 

 

 

“八景”怎么选?讲民生!

李含渼全面沿袭李日华主旨


《嘉兴八景》刻画大量农渔村民

 


八景,承载着千百年嘉兴人的乡愁。

 

历史上,嘉兴八景有过数次衍变,两个版本最有名,一个是元代吴镇的《嘉禾八景图题咏卷》,吴镇版本在形式上还是山水长卷的样貌,并未将各个场景独立出来,还未形成分景的典型样式。


 

吴镇《嘉禾八景图题咏卷》,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个版本最早源于李日华曾孙李含渼的《嘉兴八景图》,后清末嘉兴知府许瑶光题诗并请秦敏树作画的《南湖八景图》刻成了碑石,广为流传。


李含渼版本,是现存可见最早提出“南湖烟雨”、“东塔朝暾”、“茶禅夕照”、“杉闸风帆”、“汉塘春桑”、“禾墩秋稼”、“韭溪明月”、“瓶山积雪”这一八景组合的作品留存。后续许瑶光当是参考了李氏版本。


重要的是,“南湖烟雨”在吴镇本中并没有,在李含渼本中则作为单独景色出现了。这应是南湖作为嘉兴一景出现的存世最早画作。


根据八景流传的广度和目前留存现状,有学者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恢复李含渼(许瑶光)版本。

 

 

李含渼《嘉兴八景图》之《南湖烟雨》(局部)

 

相比吴镇“闲阅图经,得胜景八,亦足以梯潇湘之趣”,李含渼/许瑶光,一位是嘉兴县志总裁编纂者的曾孙,一位是“近世少有的贤太守”,选择这八个景点,有着独特深邃的构思。当代嘉兴画家吴藕汀曾经谈到,李含渼版鸳湖八景的特点——是讲民生的,没有写成休闲,是社会经济。南湖烟雨,东塔朝暾,茶禅夕照,杉闸风帆,汉塘春桑,禾墩秋稼,韭溪明月,瓶山积雪。并没有写瓶山“赏”雪、韭溪“观”月,也没写胥山。(范笑我《我所知道的吴藕汀先生》)


《嘉兴八景》正是对《嘉兴县志》中的本邑风土所进行的图像诠释。


比如以《汉塘春桑》与《禾墩秋稼》为代表的大块桑田:

 

 

李含渼《嘉兴八景图》(各页局部)大量桑田

 

《禾墩秋稼》甚至可谓是一幅“渔织耕读图”,其中有沿用了千年、名为“扳罾”的捕鱼方式:

 

 

 上:李含渼《嘉兴八景图》之《禾墩秋稼》湖中的捕鱼用具

下:南唐赵幹《江行初雪图》中的捕鱼场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禾墩秋稼》中斜靠于屋檐的矩形物是名为“箔”的养蚕器具,也叫作“蚕帘”,同样的使用场景出现在清 · 焦秉贞《耕织图 · 织 · 第十九图 · 经》之中,点明了画题中“秋”的时令。

 

 

上:李含渼《嘉兴八景》之《禾墩秋稼》中的养蚕用具

下:清 · 焦秉贞《耕织图 · 织 · 第十九图 · 经》中养蚕的“箔”

 

八景图册中出场人物数量众多,其中大量为农渔村民,少量为儒者、方外人士。


比如《汉塘春桑》中的双人水车,比如《禾墩秋稼》中高举双手的人物,当是在抽打稻穗使其脱粒,即《耕织图》中的“持穗”,只不过李含渼受于场景促迫没将农具“连枷”画出,人物旁的则为谷堆,甚至连农舍中的啄谷鸡、吠犬、毛驴画家都倾注了极大的情感。

 

 

  李含渼《嘉兴八景图》各页农渔村民 

 

虽然吴镇的《嘉禾八景》图十分有名,但不可否认的是,选择的景点没有紧扣南湖特色。而李含渼版,则囊括政治、历史、文化、经济、风物各方面,这让我们再次关注李含渼背后那位熟谙地方风物的长者——李日华,以及李版《嘉兴县志》的超级影响力。

 

 

 



 

 

来自曾爷爷的提示:

李日华竟用姚绶的画  演示防倭提案


《嘉兴八景》暗含丰富的历史细节 

 


万历三十八年(1610)三月九日,李日华在日记中记下与项元汴侄孙项孟璜一同于杉青闸送行好友岳之仪一事,杉青闸是离乡远行的水路起点。

 

再仔细查阅崇祯《嘉兴县志》,就会发现李日华那篇著名的长文提案——《建郡城各处水口总栅议》,记载了杉青闸的另一性质。

 

这位惯常印象中“书画以娱永日”的鉴藏家、艺术家启用另一半脑球,周密论述他的防倭方案,还有更令人吃惊的:

 

 

 

崇祯《嘉兴县志》载李日华《建郡城各处水口总栅议》,文中用前朝姚绶的《杉青闸图》,讲解自己提出的全方位水栅防护体系。

 

李日华在政务提案中,自如地运用其阅画经验,“成化中姚御史公绶画有《杉青闸图》,两头石甃为堤,中开一口通舡,堤上列屋数间,为守闸者所棲… ”


可见,在平日波澜不惊的鉴赏活动中,他不仅梳理画史,追溯着从吴镇临荆浩、姚绶临吴镇,建立起一套绘画史谱系。同时,还出于思政惯性,在前朝画作中,抓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关心着国计民生。


正是长篇提案中这一行不起眼的小字,为我们剥读李含渼《嘉兴八景》图册,直接开刃!

 

 

 


 



味水轩闲居者 紧绷的神经

李日华测事抒情、修御备警的文艺理念


被记录在《嘉兴八景》中的  水栅与敌楼

 


由于李日华是继项元汴之后享有盛誉的书画鉴赏家,如今其形象,似乎定型在味水轩闲居者,终日品茗会友、作文赏画,坚持记日记。


其实,李氏在官在乡,共三筹水道。在人生林居的最后七年,他时念嘉兴水栅的利害,在其《与蔡怡云兵宪论水栅》一信便是一例。


明末江南,相对北方而言似乎要安定,但水路要害地方向来就是盗贼的渊薮,内部萌生的变乱令地方政府深感棘手。

 

 

 崇祯《嘉兴县志》 李日华于天启年间纂


崇祯《嘉兴县志》图中可见镇海、镇魏、镇汉三大敌楼,在文字中也有详细记述。这些御敌建筑遗存,也被李含渼用画笔记录在《嘉兴八景》中。

嘉靖以前,嘉兴县除危堞深隍而外无壮险可恃,只设简易栅。李日华提出的《总栅议》,方案之细,关乎官船大船怎么过、小船怎么管、栅栏如何启闭、检修,若有大盗斩栅而入,怎么从陆路小道奔入第二层内栅,以叫集乡民御盗,无比周密。康熙年间袁国梓盛称,李日华《水口总栅议》防患于未然,实功于今日。

 

 

李含渼《嘉兴八景图》中描绘的敌楼

 

李含渼《嘉兴八景图》之《杉闸风帆》(局部)

作为防御工事的杉青闸


李日华明确表达过自己的文艺思想,他十分重视文章的“寿国、衎民、测事抒情、修御备警”等社会作用。论诗则赞成谢安,不单取“杨柳依依”,更关心“民生日用”。文艺不单单是自我愉悦,也强调经世致用。纵使触谗被贬,但还是以苏黄辈自托,一刻也未曾忘世。


万历戊戌李日华作诗《秋兴感怀四首》,其中有:

江乡风物正萧萧,沙白江空鸟去遥。

宦味恰如林酒淡,闲愁偏为菊花饶。

田家机杼依山壁,作室输将问海绡。

欲觅衣裳供岁月,故园萝薜已新条。

 

  李含渼《嘉兴八景图》(局部)

《瓶山积雪》中雪中策杖寻梅的高士,

《茶禅夕照》中有拜佛问道的僧侣以及临窗苦读的士子,

《杉闸风帆》中有为友人饯别抚琴的雅客…… 


宦味恰如林酒淡,但味水轩个中滋味如何丰富,都不曾忘怀天下大事、国家纲纪。水栅的利害就是着重发力的要点之一。

 




 

 


千年东塔寺最早的图像

八景景致位置、建筑样式具在


如今复原或有源可依


 

《嘉兴八景图》之一的“东塔朝暾”现已不存,此版本可能为“东塔朝暾”最早的图像。

 

 

李含渼《嘉兴八景图》之《东塔朝暾》 

 

“老嘉兴”心中都有一个东塔。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有《秀州》诗:云含秀州塔,鸟下吴江濆。他高呼:我愿乘此鸟,一见仓海君。


百年前,嘉兴沈曾植去世那年(1922),康有为以东塔入诗吊唁:烟雨模糊画不成,回看东塔暮云横。此时东塔已经破败无法攀登了。


东塔寺初建于梁,隋仁寿元年置塔。历经兴废,明崇祯十年重建,这在崇祯《嘉兴县志》都有记载,后至清乾隆时重修。纷繁的故事里,古迹不断被提及,可是在现实中,寺和塔逐渐破败,不复当年盛况。


 

上 :民国时期嘉兴东塔影像

下 :今嘉兴东塔遗址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能否准确地找回历史的遗迹?


2009年,“千年古刹”东塔寺遗址复原,找到了塔基确切位置。新闻报道,嘉兴一位普通的里弄居民大爷,凭着记忆,手绘街弄地图,为文博专业人员用的RTK定位和来日的发掘提供帮助。


除了曾经深埋地下的遗存,重新走入人们视野,还应该有古代的方志、以及更重要的古代绘画。

 

     

  东塔寺遗址出土的瓷碗底 “东塔”题记、须弥座

 

禾文化最大体现是嘉禾墩,这是嘉兴城得名之由,也是嘉兴城市文化的起源。不知道这一点,就无法理解八景中《禾墩秋稼》的重要意义。


槜李古时候称“长芦”,从大批的盐碱地赫赫有名的嘉禾,屯田指挥中心和东塔只一箭之路,又是良渚文化的遗址。


嘉禾墩野稻自生,但嘉兴真正成为粮食主产地,是唐代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委任大理评事朱自勉在嘉兴兴修水利、屯田以后。


明代中期之后,地狭人稠的状态尤为突出。嘉兴的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来用于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纺织业也由副业变成了主业。

 

 《嘉兴八景图》之《汉塘春桑》


以蚕桑、棉麻等经济作物为主的商业性农业日趋发达,促成了嘉兴一大批以纺织业、刺绣、榨油等为主导产业的工商业市镇的兴盛与繁荣。这是对宋元以来的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超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不从文献中了解这点,也无法理解八景中《汉塘春桑》的独特意义。


除了东塔寺的前世今生,从园林角度,著名五代的烟雨楼和宋代的落帆亭,千年茶禅寺兴衰录,都有大量未解之谜。

 

 《嘉兴八景图》中各式建筑形态

 

从李日华、李肇亨的《嘉兴县志》,到李含渼的《嘉兴八景》册,细读下来,可以发掘明代天启、崇祯对本乡政治、经济、文化文献的全面梳理以及发展规划,到清代康熙年间具体建筑实存、民风乡貌。

 

《嘉兴八景图》中各式建筑形态

 

 

 


 

 

 

于祖法变 志向不变

真正领会祖法精神

 


据张庚《国朝画征录》中记载,李含渼:字南溟,山水秾郁丰润,兼长花卉草虫,壮游南北,最知名。而于祖法则变矣。尝与周载熙同应靳文襄聘,画黄河图进呈称旨,靳厚礼之。

按:李含渼卒早于1708年。因李瑂明刻康熙四十七年戊子重修本《李君实先生杂著》重刻事宜中称其“先叔南溟公”。由此可以大致匡算,李含渼《嘉兴八景》册的绘制时间在康熙年间。


从存世的李含渼作品来看,上海博物馆所存《祝寿山水图》以及为魏坤所作《水村图》,不同于“画传家学”而“尤工墨梅墨竹”的叔父李琪枝,李含渼长于对景物的精准描绘以及北宋“纪念碑式”大山风格,也正是在治河大臣靳辅幕下作黄河舆图的经历互为因果。在《嘉兴八景》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壮游南北”的游子精准而诗意的乡情。

 

浙江省博物馆藏《京杭道里图》(杭州部分局部)

与李含渼参与绘制的黄河舆图同时期绘制,风格相似

 

李含渼没有明显或刻意地使用过去古人画风的意图,但这种忠于实景的描绘并不影响李含渼表现笔墨的趣味,自然与秩序两种矛盾的性质在画面上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同时也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使《嘉兴八景图》兼具地图的精准与山水画的意蕴。

 

李氏是画史上著名的《水村图》“第二图”的作者。赵孟頫之《水村图》于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收归秘府,自此民间难睹,遂起重画之举。

 

时李含渼于1689年为嘉兴魏大中从孙魏坤(1646~1706)所属作《水村图》,与唱酬者,如王士禛、朱彝尊、宋琬、黄宗炎、周在浚、姜宸英、何焯、陆嘉淑、梁佩兰等,一时士林目为重宝。

 

后郭麐亦作《水村图》,本册亦有郭麐题端。李含渼还影响了许多嘉兴的画家,如道咸间的张梦龄,山水亦得李法,作《西塘八景图》,得见李含渼之流风余韵。

 

 



 

 

 

古迹岂能一一按图而索

李含渼绘《嘉兴八景图》

李日华纂《嘉兴县志》


左《图》右《志》 图史对读

 

崇祯《嘉兴县志》中记载大量碑记。如今或残缺漫漶,或深埋地底。很多的文本,也隐身在典籍之中。在翻阅《嘉兴县志》时,我们发现有条目记载,万历年知县陆献明免除僧坊役,后由陈继儒撰文纪念 ;由此,我们再仔细翻看《陈眉公全集》,才找到这篇《嘉兴东塔寺免役碑记》。

 

 

陈继儒撰 《嘉兴东塔寺免役碑记》

(《陈眉公全集》)

 

 

荒碑牌坊

李含渼《嘉兴八景图》(局部)

 

 

崇祯《嘉兴县志》 李日华于天启年间纂

 

 

李日华在纂写《嘉兴县志 · 建置志 · 古迹》一卷时,感慨“古迹岂能一一按图而索”,孰料自己的曾孙李含渼留下一册八景,优美,又准确。


最后,让我们借助文本对照《嘉兴县志》文献细读八景

 

 
































 

同样的事,在嘉兴名族中并不罕见,乡情在传承中发扬。


康熙二十四年八月,魏坤请李含渼作《水村第二图》,朱彝尊作跋。“海内第一读书人”嘉兴朱彝尊,他的族孙朱麟应也《续鸳鸯湖棹歌一百首》,小序称:曾伯祖竹垞先生捃拾吾乡故闻,为《鸳鸯湖棹歌》,土风几备述矣。


《嘉兴八景》图册,也可视作以鸳湖为中心的清初嘉兴旅游指南,根据朱彝尊所抄并考的《嘉禾百咏》,所作并注的《鸳鸯湖棹歌》及后人沿其体例的唱和、以及如《大明一统志》等各类方志等文献,我们可以还原出一条以八景为节点的旅游路线:

 

从鸳湖出发,乘一轻舟,往东北过放生桥,可至汉塘与杉青闸,禾墩则在杉青闸后;往西北过文星桥则可至茶禅寺;韭溪则为鸳湖的支流,流入城内,而流经瓶山出城;往东南去,沿水路不出十里便可到东塔。

题耑者郭麐曾在吴兴之游后拜托好友蒋敬作一图纪行而不得,之后得沈周所作《碧浪湖图》而如获旧观,仿佛回到那次旅途之中,欣而作题于画上。料想郭麐题《嘉兴八景》时也是如此心境,不出室而卧游嘉兴胜景,岂不快哉!

 




 



2022 西泠秋拍

李含渼[明末清初] 嘉兴八景图

设色纸本 册页(共九页)

题端:鸳湖八景。郭麐题。钤印:郭麐(白) 老复丁庵(朱)

款识:1. 南湖烟雨。钤印:李含渼印(白) 南溟(朱)

2.东塔朝暾。钤印:李含渼印(白) 南溟(朱)

3.茶禅夕照。钤印:李含渼印(白) 南溟(朱)

4.杉闸风帆。钤印:李含渼印(白) 南溟(朱)

5.汉塘春桑。钤印:李含渼印(白) 南溟(朱)

6.禾墩秋稼。钤印:李含渼印(白) 南溟(朱)

7.韭溪明月。钤印:李含渼印(白) 南溟(朱)

8.瓶山积雪。南溟李含渼写。钤印:李含渼印(白) 南溟(朱)

签条:李南溟山水画册。

29.5×22.5cm×9

RMB: 1,200,000-2,000,000

 

说明:郭麐题端。

《嘉兴八景图》描绘的是嘉兴县境内的八处风光胜迹。本册作者亦为嘉兴名门李日华曾孙李含渼。

 

江南富庶,人文渊薮,歌咏嘉兴胜景的艺术创作从北宋以来便很兴盛。历史上,嘉兴八景有过数次衍变,两个版本最有名,一个是元代吴镇的《嘉禾八景图题咏》,吴镇版本在形式上还是山水长卷的样貌,并未将各个场景独立出来,还未形成分景的典型样式。另一个版本最早源于李日华曾孙李含渼的《鸳湖八景图》,后清末嘉兴知府许瑶光题诗并请秦敏树作画的《南湖八景图》刻成了碑石,广为流传。

 

李含渼版本,是现存可见最早提出“南湖烟雨”、“东塔朝暾”、“茶禅夕照”、“杉闸风帆”、“汉塘春桑”、“禾墩秋稼”、“韭溪明月”、“瓶山积雪”这一八景组合的作品留存。后续许瑶光当是参考了李氏版本。

 

重要的是,“南湖烟雨”在吴镇本中并没有,在李含渼本中则作为单独景色出现了。这应是南湖作为嘉兴一景出现的存世最早画作。

 

嘉兴八景起源于宋朝,在明朝修志活动背景下达到鼎盛,经朝代更替成为城市标志物。在强调客观性及诗词质量的清代乾嘉考据学风背景下,八景数量有所减少。民国时期,多数八景景致坍圮或衰落,完整保留的传统八景格局已不多。

 

根据八景流传的广度和目前留存现状,有学者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恢复李含渼(许瑶光)版本。2019年四月至十月,嘉兴市文物部门完成了对东塔寺遗址的勘探与发掘工作,现在已经确定了原东塔(寺)及部分殿阁的位置。《嘉兴八景图》的地理位置愈发明晰了起来。

 

故本件《嘉兴八景图》,不但纪录了明末清初嘉兴最具代表性的风景名胜,而且在今天的地方旅游发展和乡土教育中,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作为描绘嘉兴千年古城的珍贵遗存,与嘉兴文物考古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东塔遗址的发现,地上地下相互印证的古迹存量遗产是古城历史文化厚重的见证和标志。除南湖、东塔遗址、杉青闸遗址、瓶山之外,其余景致现在已不复存在,只有更多像李含渼《嘉兴八景图》这样的“地标”出现,才能为唤醒城市记忆提供年轮界碑。

 

李含渼是画史上著名的《水村图》“第二图”的作者。赵孟頫之《水村图》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收归秘府,自此民间难睹,遂起重画之举。时李含渼于1689年为嘉兴魏大中从孙魏坤(1646~1706)所属作《水村图》,与唱酬者,如王士禛、朱彝尊、宋琬、黄宗炎、周在浚、姜宸英、何焯、陆嘉淑、梁佩兰等,一时士林目为重宝。后郭麐亦作《水村图》,本册亦有郭麐题端。李含渼还影响了许多嘉兴的画家,如道咸间的张梦龄,山水亦得李法,作《西塘八景图》,得见李氏之流风余韵。

 

作者简介:李含渼[明末清初],字南溟,浙江嘉兴人,李日华曾孙,李琪枝(1622~?)侄。所作山水浓郁丰润,兼长花卉草虫。壮游南北,康熙间尝与周熙载同应靳辅(1633~1692)之聘,画黄河图进呈称旨,靳厚礼之。兄李含溆,弟李含泽、含涎,皆善画有名。

 

跋者简介:郭麐(1767~1831),字祥伯,号复翁、频伽、蘧庵,江苏吴江人。姚鼐学生,为阮元所赏识。工诗词古文,善书法、篆刻,间画竹石,别有天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