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西泠春拍 | 神韵妙现——历代佛教艺术专场造像精品预赏
时间:2023/07/28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华藏宝相•历代佛教艺术专场

8月5日  B厅  18:00


 

 

2023西泠春拍

明·铜自在观音坐像

高:34.5cm

RMB:1,000,000−1,600,000




款识:信女夏氏发心许拾请命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本家持俸祈保家门清吉人眷平安子孙兴旺六畜兴隆吉祥如意 乾德二年五月十二日安位

乾德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乾德二年也就是公元964年。


纵观佛像的发展史,因为宋代常年处于战乱时期,铜大多用于战争制作之用,宋代造像便以木佛见长。故有一句话为“无宋木不成馆”。由此可见宋代雕塑艺术的水准之高。然纵观近二十年的拍卖市场,大尺寸的宋代铜佛更是少之又少。


 


此尊自在观音菩萨坐像面相丰颐,头梳高髻,緑髻正面坐小阿弥陀佛,鬓间头饰垂緑繁复,耳际各有一条缯带垂至肩部,并在肩部打结,后分垂三绺,这种处理手法是宋辽金间菩萨像重要特征。


观音呈游戏坐,为唐末以来水月观音憩息于普陀山的优美姿态。而阔胸厚肩的雄强体态仍传唐人遗风。造像整体有俯视众生得大自在之妙。虽然有明确的纪年款,能证明此件拍品的真实时间,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特征来进行佐证。


与参阅图一相比较,纽约苏富比这件的底座做法与本拍品相同,也只是铸造了前端,与参阅图二相比较,腿部的璎珞造型相一致,与参阅图三相比较,脸部造型比例相一致,与参阅图四相比较,胸部璎珞和脸部造型相似。


 

参阅图一:宋 铜鎏金水月观音坐像 2019秋纽约苏富比。

参阅图二:宋/辽石雕观音坐像,大足石刻。

参阅图三:宋/辽石雕观音坐像,大足石刻。

参阅图四:《故宫经典之故宫雕塑图典》p218,图189。

参阅图五:《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p524,大理国观音菩萨立像,德国柏林科隆东洋美术馆藏。

参阅图六:《故宫经典之故宫观音图典》图23。





2023西泠春拍
明·木胎狮吼观音坐像

高:125cm

RMB:2,200,000−3,200,000


 

来源:1.原欧洲著名收藏家旧藏

2.伦敦佳士得

3.北京翰海2010年秋季拍卖会

4.五觉斋旧藏

出版:1.一西平措编《佛韵-造像艺术集粹》,文物出版社。

2.浙江省博物馆编《虔生出净世:中国古代汉传佛教造像精萃》,文物出版社。

展览:1.首都博物馆《佛韵——造像艺术集粹展》,2013年。

2.浙江省博物馆《虔生出净世——中国古代汉传佛教造像选萃展》,2017年。


元明时期是汉传佛教造像转型的重要时代,此时期菩萨像脱离隋代挺腹之拙朴厚重和唐代三屈之婀娜多姿,呈现端庄大方、闲然自适的人间装束,简淡中见慈悲,亲切中见清逸,增加世俗化的审美意趣,是佛教思想结合艺术表现的杰出典范。如本尊狮吼观音般秀美典雅,雕刻线条圆润,神情尊贵含蓄,整体保存状况良好,造形结构严谨,法相庄严慈祥,气韵生动隽永,实乃此期佛教木雕造像难得之精品。



狮吼观音造像中,该观音又称为“阿摩提观音”,梵文 Abhetri Abetti,亦作阿摩謎,译曰无畏,即狮子无畏,所以又称狮子无畏观音,是密宗信奉的菩萨之一。“狮吼”本为佛教专用语,在佛教经典中,狮子吼代表佛法宏大无边的威力,是无上的震慑力,也是强劲的传播力——这是古代亚洲狮生长区域内的人们对狮子吼威力深刻认识的高度总结。


正是因为雄狮吼声有如此大的威力、震慑力和传播力,诞生于印度大陆狮子生长区的佛教才会将狮子吼作为佛法威猛的一个象征。按佛教的说法,以狮子为坐骑能降伏一切魔所生的病苦,使三界众生脱离苦海,具有极为威猛的力量。狮子是雄猛和智慧的象征,观音菩萨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因而,将观音菩萨的法力与狮子的雄猛结合起来,是密宗艺术家的首创,那就是狮吼观音的出现。观音菩萨骑狮,降伏狮子,表达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的神功法力,深不可测、悠远无上。


此尊观音菩萨端坐于狮子背上,左手结说法印高举于胸前,右手置于右膝上,姿态优雅。头戴五叶宝冠,花叶高耸如塔状,排列紧凑,前叶正中端坐一化佛(阿弥陀佛)。观音面颊丰满,面形方正,额部宽平,眉如弯月,慈眉善目,现慈悲祥和之女相,颇具宋代造像之遗风。身着双领式通肩大衣,腰系高束腰长裙,皆是汉地造像典型装束。胸前细密繁缛的璎珞,宝带状项圈,项圈下缀多个U字形连珠式璎珞,显示出精湛的雕刻技法。衣褶轻盈流动,富有韵律感,双肩披帔帛,帔帛绕过小臂垂于台座两侧;下身着长裙,衣纹写实自然,流畅优美,典型汉地造像注重衣饰刻划的传统,具有中原地区明显审美特征。


坐骑雄狮双目圆睁,造型生动,与闲情逸致的观音菩萨融为一体,一威一慈,一动一静,对比强烈。造像全身皆饰彩绘,部分彩绘脱落,但不失其精美。体型高大,雕刻工艺精湛,保存如此完好,十分难得。此类大型木雕观音以宋代为多,至元明时期,大型的木雕观音较少。



宋元时期的汉传造像,尤其是菩萨像,常用网状的璎珞饰于造像胸前,同时又喜用流苏缀于其下。如出土于北京地区的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就是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繁复的连珠式璎珞,花饰与璎珞与本品都非常相近,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风格审美。


美国纽约大都会藏有元代至正十九年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像,是难得有确凿纪年的木雕菩萨像,两者相较可见,本例的塑造更为柔和;另有一例相近为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明代彩绘木雕狮吼观音像,尺寸与制式与本观音相近,但本尊观音的狮吼兽更有神韵,也更具体量感,可资比较。此像保存完好,身量高大,品相极佳,殊胜难得,具有重要的收藏价值。


图一


参阅图一: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明代彩绘木雕狮吼观音像





2023西泠春拍

明·铜鎏金准提佛母

高:41.5cm

RMB:500,000−600,000


准提佛母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母,他的福德智慧无量,功德广大、感应至深,满足众生世间、出世间的愿望,无微不至的守护众生。修学准提咒并没有任何限制,不分任何身份者,都可以修学诵持的,依此也可看出准提菩萨的慈悲。准提菩萨的图像,有二臂、四臂至八十四臂等九种。不过,一般佛徒所供奉的图像大抵以十八臂三目者为多。



此尊铜鎏金准提观音像一面十八臂,观音束发,宽面丰颐,眉细如弯月,双目如柳叶狭长而俯视,似在闭目沈思,神态庄严而慈祥,同时嘴角上扬微露笑容,展露佛法无边的慈悲胸怀,和对众生无私的怜悯。其胸前饰璎珞,腕上配戴手环,臂上有钏带,显得富贵华丽。缯带披于肩上,胸前披挂伞状璎珞,腰束长裙,衣饰层迭厚重,衣纹绵延贴服,天衣彩带垂臂而下。其身后的十六臂极富有特色,其中二臂合十于胸前结准提印,其余十四臂如扇形展于身后,手上执各种法器及宝物,其如扇形般展开的手臂之间空间关系明确,整体如同孔雀张开的尾羽,紧凑连贯,繁而不乱,给人以繁华万象之感。



在元明交替的时代变迁之后,其开脸不再带有明显的尼泊尔造像中的扁平感,而增加了中原造像中所特有的慈祥与庄严,造像开脸在宽阔大气的基础上更加立体,更加柔和,是为明代早期所特有的风格。观音化身多变,有六大形象,准提观音(梵名Dorje Tsundi)即为其一。准提观音又称准提佛母,又可音译为准胝或尊提佛母,意思是清静或明觉,并为三世诸佛之母的意思,其密号为最胜金刚,表示在观音中法力最高。流行于显密、禅宗、东密、藏密之四大派系中,亦是观世音菩萨之化身。准提经曰:准字门者,于一切法是无等觉义;提字门者,于一切法是无取舍义。常修持准提观音像,可摧破一切众生之惑业,成就延命除灾、求子诸愿。





2023西泠春拍

清宫廷·唐英风格自在观音坐像

高:40.5cm

RMB:500,000−600,000


本尊观音屈臂而手持经卷。观音头盘发髻,面部饱满圆润,神态肃穆安详,身着宽袍,衣纹褶皱明显,飘逸而有动感。胎质细腻,色洁白。通体施白釉,温润有如象牙,宛若凝脂。发髻着色,呈酱褐色。此观音像工艺精湛,细腻入微,为清代乾隆年间供奉之尊像。



观音法相、衣饰均与天津博物馆藏清乾隆唐英敬制款白釉观音相类,当为同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奉旨烧造,供奉宫廷之内的瓷质造像。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文件》记载,乾隆十二年(1747)五月十四日,“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交观音木样一尊随善财、龙女二尊。传旨:交唐英照样烧造填白观音一尊、善财、龙女二尊送到京时装严安供。”


其间历时一年多,试烧十一尊,均未成功,而被皇帝责备“想是唐英不至诚,着他至至诚诚烧造。”直到十三年七月十二日方烧造完成,上交呈进,并“传旨:着唐英磁白衣观音手与发髻不要活的,要一死的,烧的来烧不来。钦此。于本日,司库白世秀问得唐英,据伊说若手与发髻不要活的,无出火气地方,烧不来”。由此可知,白瓷观音烧造难度极大,成品不易。



观音面形慈祥,神情端庄柔美,头戴风帽,身着宽大衣衫,双腿呈游戏坐,姿态悠闲舒展,胸前配饰缨珞如花,釉色纯净洁白。


图一


参阅图一:天津博物馆藏,清乾隆唐英敬制白釉观音。





‍2023西泠春拍
明·铜鎏金释迦牟尼立像

高:85cm

RMB:1,200,000−2,200,000


这是一尊明代中期的铜鎏金释迦牟尼立像。释迦牟尼佛(梵文:Śākyamuni,意为“释迦族之圣者”),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约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此像象征作为佛教创始人的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修行悟道的重要时刻,是佛教图像学中最为重要的造像之一,佛陀此像既是信徒证悟佛教义理的形象瞬间,又是众生顶礼佛陀八相成道传记的浓缩版。


10-12世纪前后降魔印佛陀雕塑在东印度流行,形成波罗风格的释迦成道像并逐渐向周边传播。与此类图像在缅甸蒲甘、中亚丝路及西夏传播的情形相仿,藏区在12世纪前后降魔印释迦牟尼像开始流行。与波罗样式不同的是,12世纪以后的此类造像多为螺髻佛像而非着宝冠像,至13世纪以后,尼泊尔纽瓦尔风格渗入,此类造像的风格有较大变化:佛像螺髻由后稍前,前额宽大,脖颈短粗但并无蒲甘造像的比例不适感;胸臂健硕有力,腰肢比12世纪稍短但更有内聚爆发力。演变至14至15世纪,造像各处得到柔化,佛陀后笈多样式的贴体袈裟端头衣纹如同鱼尾,装饰意味更加浓郁。



此尊释迦牟尼坐像螺发密布,发顶有较大的鎏金如意宝珠。五官刻画极为精致,阴刻线条完美地衬托出脸部的细节。脸型宽平,呈“国”字脸。两颊丰盈,颇有肉感。面相安静祥和。眉上白毫饱满浑圆,位于额头中央。眉眼细长,距离较宽。眉毛弯如新月。眼睛双眼皮,刻画下眼睑,呈半闭状,眼帘低垂,向下凝视,带有沉思冥想的神情。鼻梁细直,鼻翼稍宽。嘴角微微上扬。耳垂厚大中空。下巴下部的一道肉褶更衬托出此尊释迦牟尼佛的圆润感。脖颈较短,施三道弦纹。左手施无畏印,这是佛陀为了救济众生,使他们能够安心所施予的印相。右手施与愿印。与愿印,又称施愿印。是以手自然垂下掌心向外,表示佛能给予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和施无畏印配合。



其姿态生动优雅,衣饰华丽,衣袍处理如行云流水,舒畅有度,表情内省而慈祥,表现手法即写实又超脱,十分难得。整尊造型端庄大方,比例舒展匀称,胎体厚重敦实,时代风格鲜明,是明代中期中原造像中的典型作品,并且体量颇大,錾花精美,非常难得。




 

2023西泠春拍

清·夹纻韦陀立像

高:113cm

RMB:700,000−1,200,000


韦驮,是印度梵语音译,正确译为“塞健驮”,真正身份是帝释天,为佛教主要护法神之一,神格尊阶极高,原是南印度婆罗门战神,最早进入大乘佛教殿堂时,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居四大天王三十二神将首位,后来转变成四大天王部属。《大慈恩寺·藏法师传》卷十有载,唐代道宣大师,梦中见此神祇自称“弟子是韦将军,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欲入涅盘,敕弟子护持赡部遗法。”贤劫千佛中,将为最后一位佛,名号为楼至佛,往昔因地为法意太子时,曾发愿在成佛前为密迹金刚力士。以其本愿故,示现护法相。韦驮菩萨早在宝华琉璃佛会上成道,号“暜眼菩萨”。另在释迦佛会上名“真童身菩萨”。由此可见,韦驮地位极高,是一位具有独特内涵的护法。



夹纻漆器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悠久。夹纻漆器的主要成分由天然生漆、天然纻布及瓦灰等组成,其制作工艺是漆艺中最复杂、难度最高的一门手工艺。亦作“夹纾”、“挟”、“干漆夹”,即古书中所称“内脱法”,为佛造像技法之一。此尊韦驮采用金漆夹纻工艺,用漆涂裹纻麻布后漆金而成。头戴凤盔,身披铠甲,两肩腹部,加饰兽头,外裹锦袍,腰系扎带,足踏战靴,立于祥云座之上。左手作说法印,右手托龙纹杵,衣袍飘扬飞动,挺胸收腹,躯体厚实壮硕,形像威武刚健,尽现刚毅力量。天庭饱满,鼻梁挺直。侧首远眺,目光坚毅、眼神深邃,体现慈悲与智慧的完美结合;外表穿着虽是武将形像,面相特征却带有慈眉善目、温雅微笑、智勇双全的善相守护神祇形象。


参阅图一:华艺国际2022秋季拍卖会Lot1778,成交价3680000RMB。

参阅图二:香港翰海2017秋季拍卖会Lot0313,成交价1466000港币。





2023西泠春拍
明·檀香木观音坐像

高:32cm

RMB:500,000−600,000


檀香,佛教称为“栴檀”,有“香料之王”的美誉。檀香木生长缓慢,十年成材,木材极香,可制器物,亦可入药,寺庙中用以燃烧祀佛。《佛说戒香经》中说世间所有檀香等的香味非常微少,无法普遍熏闻,如果有清净持戒者,此戒香不但能普遍熏闻,而且能得到诸天爱敬,具足清净戒行,乃至常行种种善法,一切诸魔悉皆远离。由此也可见檀香木与佛教密切的关系。



此观音像右腿曲起,左足半趺,一手施说法印,一手自然垂于膝上,静谧有神。发髻细若游丝,精巧入微,不见瑕工。其面部丰腴,福耳下垂,双目微闭,法相庄严,只觉慈悲悯人。观音脸庞塑形祥和慈蔼,眉眼刻画疏朗亲和,惊叹匠人以清心巧手,虔诚立像,令神韵妙现。观其法身,尤叹精绝,衣褶飘逸灵动,运刀几无滞碍,绝乃名手一刓而就,出此行云流水之美。观音周身遍髹金漆,因历时久远,现已斑驳脱落,更得古静之美,观之令人有隔世之感,是佛教艺术与时间艺术完美融合后的结晶。





 

2023西泠春拍

明末清初·檀香木药师佛坐像

高:31.2cm

RMB:600,000−750,000

 


此尊檀香木药师佛像为明晚清初所作。其螺发齐整高隆,顶有肉髻,面相隽秀,神情静谧安然,脸庞圆润饱满,双目紧闭作冥想状。身躯健壮,胸部厚实挺拔,胸前刻有卍字纹。四肢厚实,结跏跌坐,双足露出。
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襦裙系带,肩披风帔,衣纹变化不一,突出飘动与自然感。两肩风帔与衣袖随着手臂动态而变,栩栩如生。造像比例拿捏得当,整神态庄严肃穆,显大丈夫相,体现出宫廷雕刻师高级的审美和技法。



此尊药师佛左手持物为诃子,据唐朝慧琳《一切经音义》,诃子原名诃黎勒,翻译为“天主持来”。《光明最胜王经》称其可治一切病,为药中之王。汉传佛教中并无以诃子作为药师佛持物的传统,而常见于藏传佛教造像之中,也应证了这尊御制的佛像带有汉藏结合的风格。同题材参考英国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一尊明代木胎漆释迦牟尼像,风格极为相似。


图一

参阅图一:明木胎髹漆释迦牟尼像 英国苏格兰博物馆(其实为明晚清初)





2023西泠春拍
明·铜鎏金观音坐像

高:46cm

RMB:1,200,000−1,800,000



明代中晚期,在当时流行的凈土造像题材中,观音菩萨表现尤其突出,他多以单独的形式流行,是当时社会崇拜的主要题材之一。观音菩萨具有寻声救苦、随类化现和协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当世和来世双重救助功用,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而此时又受到明万历时期慈圣皇太后的特别推崇,所以更加盛行。明代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到了嘉靖时期,又回到了汉传佛教艺术风格的道路之上,然而受藏传造像影响的部分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是更加融合一体,使内地汉藏风格造像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此大尺寸精美的观音菩萨坐像应是明代嘉靖或万历年间宫廷或皇家寺院所供奉的佛教造像。



观音结结跏趺坐,左手托净水瓶,右手当胸以拇指和中指结合持执杨柳枝,作抛洒甘露的手势。面相丰颐圆润,曲眉似弯月与鼻梁相连,眼睑较宽,神态慈和宁静,典型的明代汉地造像面相特征。双眼微合,俯视前方,仿佛正在冥想之中,又似在出神聆听,寻觅众生求助的呼声,应声前去解救。头戴花冠,冠叶雕刻精细,并向外倾斜,这与藏式风格略有不同,融合了内地造像的审美情趣。身躯雄健,结构匀称,体态优美,整体给人庄严神圣而又慈祥亲切的宗教美感。袈裟自头顶披下,衣缘处饰以精美的花朵纹饰,胸前饰璎珞,下身着高束腰及胸长裙,此为明代汉地菩萨造像常用装束。





2023西泠春拍
明末清初·铜嵌银丝 石叟款观音立像

高:39.5cm

RMB:5,00,000−600,000



石叟是明代晚期以为佛教造像铸造大师。关于石叟的生平,传说为一名福州僧人,主要活动于晚明时期,但真实名字与生卒年份均不可考,石叟的铜像作品,主要为佛教人物,观音尤多。观音菩萨或头戴兜篷,站立于波涛之上。或自在端详,斜依于书箱之旁。所制铜嵌银丝器物极为精细,尤其雕塑类作品与德化瓷塑有非常近似的艺术语言,与德化瓷塑大师何朝宗的造型艺术可称并美比肩,对后世影响深远,直至近代仍有属“石叟”款的嵌银丝器物仿制,所用铜像铜质为精炼紫铜,继承了宣德风磨铜的冶炼技法,是世界范围冶炼技术的进步。紫铜与普通佛造像所用的青铜、红铜不同,这种紫铜,质地精细,润泽发光,是经过反复冶炼,剔除铜中杂质后所铸。石叟的作品源于特定的文化时代内涵。



这一时期是中国工艺美术的辉煌时期,一大批工艺大师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从而为石叟的创作提供了条件。人们之所以将石叟的作品区别于一般的青铜佛像,还在于其文化内涵的不同。石叟铜造像对于艺术性的严格要求超过了供奉崇拜的实用性要求。当时乃至后人不惜花重金请回石叟铜造像。再联系到此件几可认为孤例的款识。



此尊观音以紫铜为材范铸而成,身躯微微前倾,跣足立于台座之上。其盘发成髻,面容秀美,面颊丰腴,眉间白毫嵌银,双目宛若未开敷的莲苞,眼睑低垂,目光下敛,鼻若悬胆,樱桃小口,神态安详,眉宇间流露出恬淡宁静、庄重娴雅的神态。左手于腹前置于右手手腕之上,似是阐经明义,点化芸芸。身着通肩宽袖衲衣,颈脖及上胸袒露,正中衣带交结,颇有厚重质感,圆肩修身,下着长裙,衣纹简明丰满,折迭密集流畅,衣裳下摆翻卷边角起,若迎风飘拂,有“吴带当风”之势。衣袍及边沿以错银丝工艺饰缠枝花卉纹,纹饰平滑细腻,工艺难度极大,使造像显得格外典雅,所嵌银丝虽已氧化变色,但图案依然清晰可辨,愈显古朴之气。背后如意纹一侧有嵌银丝“石叟”款识,字体朴拙无俗韵,法度极为严谨。



整尊观音立像造型完美,比例协调,线条流畅,神情端庄娴雅,流露出恬淡宁静与聪慧的神态,好似俯看尘世众生,塑造出无可挑剔的静穆之美。相传石叟无传艺后人,故作品珍贵稀少,鉴赏本件作品可明显感受到,其雕塑的艺术性已经远远超乎了宗教功用,尤其是对菩萨慈悲悯人的神情与雍容大度的仪态的生动刻划,绝非普通工匠所能企及,而精炼的材质,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参阅图一:《故宫经典:故宫观音图典》图42。参阅图二:《故宫经典:故宫观音图典》图177。





 

2023西泠春拍

17世纪·铜地藏菩萨立像

高:137cm

RMB:150,000−300,000

 

 

地藏王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据《地藏十轮经》讲,其道场在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与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地藏菩萨在忉利天宫受释迦牟尼佛的咐嘱,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至弥勒佛降生人间前这段时间内,六道一切众生皆由地藏菩萨来教化。此类双莲瓣纹座在唐代之后就极少出现,可参阅图二。


参阅图一: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地藏菩萨立像。

参阅图二: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p301,辽统和二十六年。

参阅图三:纽约佳士得2015年3月拍卖会,高81.3cm,成交价149000USD。





 

2023西泠春拍

元/明·木胎漆彩天王像一对

高:38cm

RMB:650,000−850,000

 


“天王”为中国汉传大乘佛教中护法天神的代称,佛教文化中著名的护法神,位属二十四诸天第一重天,两尊天王的出现,常常作为一对护法站立于佛祖两旁。从姿态上推测,一手下按,一手扬起者,应为佛经中手按龙蛇,捏定风珠的广目天王,而另一天王手中似持长柄物,应为手持宝伞的多闻天王。


此对天王为辽金木胎加彩,皆头戴宝冠,身着武将铠甲,脚蹬战靴。其脸型浑圆,五官生动。一为青脸红发,眉眼细长,剑眉入鬓,蹙眉而视。一为红脸黑发,怒目圆睁,眼神锐利,表情威武。此对天王表情夸张,在凸显戏剧性之余,也尽显护法天神之英气飒爽。天王们着铠甲,铠甲雕刻精细写实,甲片样式各异,密布紧凑,甲片刻画清晰,可见匠师工艺之考究。红脸天王像腰间兽吞雕刻简约干练,却不失神采,极富生命力,与天王的生动相互呼应。两条飘带绕肩,自然贴身,战袍袖口处,下摆处,似有劲风,飘扬而起,使得整体造型更具动态。


此对天王虽无持物,但动作语言仍旧将其如临大敌,守护佛国的气势表现了出来。加之表情夸张富有戏剧性,生动活泼,更是使得尊像栩栩如生,十分考究。除此外,整体造像,铠甲细节,雕刻刀工方面都可以看到匠师的用心和功力,为难得一见的辽金时期天王造像,如此精致生动的造像,多出现于高规格的大型庙宇之中,具体可参见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辽代天王像。历年来,木胎天王造像多见于明清,元以前颇为珍稀,此尊为辽金风格更为罕见。在具有收藏价值的同时,也兼有学术价值,实属难得。


参阅图一:殿前右侧广目天王(大同大华严寺)。参阅图二:殿前左侧持国天王(大同大华严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