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釉渣斗

图录号: 1427

估价RMB: 250,000-350,000

1427
官釉渣斗
说明:
官窑,五大名窑之佼佼者,其温厚含蓄的釉色,古拙质朴的造型,清幽淡雅的意境为历代藏家所推崇,更被皇家视为珍藏。在清中期宋官窑已是不可多得的世珍之稀,等级极高,帝王亦欲求之而难得。此件其造型小巧圆润,敞口束颈,耸肩鼓腹。底部圈足微外撇,口足上下呼应,优美自然。壁内外及底部满青釉,圈足一周露胎,呈铁褐色。整器釉面厚润如脂,温和内敛,微泛酥油光泽。
官窑大约最早记载见于南宋叶宝《垣斋笔衡》:“中与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及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这种渣斗式尊,其器型可以追溯到很早,如置于餐桌之上,用于盛载肉骨鱼刺等食物残渣,小型者亦用于盛载茶渣,故也列于茶具之中。而在一些古书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渣斗型的花盆作种菖蒲之用。
A ‘GUAN’-GLAZED BIN
高:10cm 直径:9.5cm
RMB: 250,000-350,000
赛克勒哥窑葵花式洗
【赛克勒旧藏洗与渊源】
此洗是原由鲁思·德雷福斯旧藏(Ruth Dreyfus )旧藏,藏品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通过伦敦中国艺术品经销商约翰斯帕克斯有限公司John Sparks Ltd出售,后由阿瑟·姆·赛克勒博士(Dr. Arthur M. Sackler)(图)的购入。赛克勒是美国知名医药学家、慈善事业家和艺术品收藏家。他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赛克勒先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为透彻理解中国文化,他搜集了大量的古代文物。他慷慨资助研究和保护中国古代文物的工作,赞助建造了三座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赛克勒美术馆、美国哈佛大学的赛克勒博物馆和中国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赛克勒博士非常关注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他决定与北京大学合作兴建一所用于教学的博物馆,他希望这座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现代博物馆的范例,同时也为北大学生提供学习博物馆学的场所。
【宫廷绘画中的哥窑】
哥窑葵口洗,优雅至极。在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所藏的雍正宫廷画古玩图卷八里,三件不同哥窑葵口洗出现。另有一卷存于大英博物馆的雍正宫廷画古玩图卷六,亦有同款。同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有藏哥窑葵口蝶博古图册页,由此可见,这类传世哥窑洗多为清宫旧藏,民间极难觅得。中。故宫博物院藏哥窑盘凡六十有四,其中葵口者不在少数;台北故宫藏哥窑洗十有一件,大中小之型毕备,美国佛利尔、大英、克利夫兰等艺术殿堂,亦各藏妙品,虽远隔重洋,却共辉同光,见证哥窑艺术之广。
赛克勒常说:“我像一个生物学家一样收藏。要想真正了解一种文明或一个社会,必须拥有足够的主体材料。如同只看毕加索和亨利·穆尔的作品是不能了解二十世纪艺术的。”
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有藏哥窑葵口蝶博古图册页,由此可见,这类传世哥窑洗多为清宫旧藏,民间极难觅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博古图册页中
宋哥窑葵口碟
哥窑葵花式洗为赛克勒先生旧藏
【明清两朝皇室宫廷秘藏】
哥窑之贵,自明清以来,深获宫廷青睐,跻身帝王案头珍玩之列。明代之时,哥窑已位列 “官窑之上品”,宣宗《宣德鼎彝谱》将其与汝、官、定等窑并峙,视为内府瑰宝,可见其尊崇之位。逮至有清,康雍乾三帝尤爱哥窑,乾隆皇帝更是嗜之如命,广收天下名器,且亲挥御笔,题诗刻铭,赋予其深厚文化意蕴。
台北故宫所藏哥窑葵口洗,多有乾隆御题之迹。有一盘刻诗曰:“处郡章家弟与兄,弟陶纯美较兄精。春风堂不观随笔,那识哥窑所得名。” 借章氏兄弟典故,追溯哥窑渊源,诗尾钤 “古香” 印,风雅之意盎然。另一盘刻 “笑把葵花百圾者,恰如烈士善循名”,以葵口之形、开片之纹,比附 “烈士忠魂”,赋予器物道德之思,足见帝王鉴古之深心。
清宫档案所载,更见哥窑之尊。乾隆四年十月,传旨为哥窑瓶配座,陈于养心殿,此乃帝王朝夕把玩之物;乾隆六年五月,命唐英仿烧哥窑胆瓶,足见对其形制之钟情;乾隆三十年二月,以哥窑葵花洗足内有瑕,令唐英补釉,尽显对器物之珍视;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将哥窑盘与双耳炉收贮于懋勤殿,此乃皇权核心之所,足证其地位之隆。
【文人心尖之好】
文人士大夫,亦视哥窑葵口盘为心尖之好,将其纳入 “清玩” 之属,奉为精神寄托。明代文震亨《长物志》盛赞哥窑为 “骨董第一品”,言 “以青色为贵,紫口铁足者尤佳”,此论一出,天下景从,遂成文人收藏之圭臬。有清一代,文人雅士更将哥窑与诗书画印相契,于茶寮雅室之中,置盘于几,伴以松风竹影,品茗赏器,超然物外。
观器物铭文,有刻 “文”“己” 等字者,或为文人收藏印记。如南京明汪兴祖墓出土之物,形制与哥窑盘相类,可知元末明初,文人已视此类器物为 “宋韵” 之征。至十七世纪,文人将哥窑盘置于 “茶寮清供” 之列,每于闲暇之时,摩挲器物,观其釉色之莹润,察其开片之精妙,藉以涤荡尘心,体悟天地之道。此等雅事,非独爱其器,更爱其蕴含之文人风骨,所谓 “道器合一”,尽在斯矣。
帝王与文人,虽身份有别,然于哥窑之爱,并无二致。帝王重其 “典重”,以之为礼制之器,借器物喻治国之道;文人重其 “清逸”,以之为心性之托,凭器物抒山林之志。二者殊途同归,共塑哥窑之文化品格。
【名窑巅峰,雅逸自然】
哥窑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巅峰。哥瓷优美高雅,清丽潇洒而不失挺秀,于静谧中散发出不饰粉黛、洗去铅华之自然之美,正如其所体现出的优雅秀美的艺术风格一样,追求轻松灵动的美感。哥窑从造型到纹片,抒情而写意,流动率意,富于韵律。虽多为单色釉,但其色泽恬美自然,柔和纯凈,是古人尚玉之精神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
哥窑者,五大名窑之一,其名震烁古今,然窑址迷踪难觅,恍若仙踪。考之典籍,明代《七修类稿》《天工开物》及清代《龙泉县志》皆载,章生一、生二兄弟于处州龙泉设窑,兄窑曰 “哥窑”,弟窑曰 “弟窑”,亦称龙泉窑。传世宫廷哥窑瓷,或为修内司官窑所制。其釉色如天工敷彩,灰青似幽涧之水,米黄若秋熟之穗,皆为失透乳浊之釉,恰似玉蕴山川,光华内蓄。釉面开片自然,深浅交织,宛如冰裂寒潭,天成 “金丝铁线” 之妙,此等 “缺陷之美”,暗合道家 “大巧若拙” 之哲,非人工刻意可为,实乃造物之奇, 哥窑金丝铁线天然成纹,裂纹纵横里尽是土与火的机缘际会,非人力刻意描摹可成,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
此哥窑葵口洗,乃哥窑之经典形制也。六瓣葵花口,斜壁稍深,至足际转折向内成折腰盘式,洗心略凹,平底,矮圈足。器型特殊壁高,深腹可称之为洗。胎体厚重,上施青瓷釉,釉色灰青,略带米黄色调,釉表开深色细纹片。施釉至足际,足缘无釉,露胎处加涂赭色护胎汁。洗釉水肥厚,有酥油光是哥窑典型的特征,古朴沉稳乃传世哥窑之佳作。此类洗多以十三 十四厘米居多,如此洗十七里面

版权声明

西泠拍卖网上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注册用户提供的任何或所有信息,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适用之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及/或其它财产所有权法律的保护,为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

未经西泠拍卖网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任何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西泠拍卖网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西泠拍卖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特别地,本网站所使用的所有软件归属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所有, 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及国际版权公约法律保护。除经本网站特别说明用作销售或免费下载、使用等目的外,任何其他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修改、经销、转储、发表、展示演示以及反向工程均是严格禁止的。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追究经济赔偿和其它侵权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

任何使用者将西泠拍卖网展示的拍品图品及其衍生品用于非商业用途、非盈利、非广告目的而纯作个人消费时和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征得西泠拍卖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书面特别授权。应遵守著作权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西泠拍卖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