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98
估价RMB: 400,000-600,000
吕维祺(1587~1641) 致王铎等名士信稿卷
纸本 手卷
识文:1. □□……□白侯红谢。(文略)
2. 张蓬玄,又同月十九日。(文略)
3. 杜冲霄。年家友生白侯红谢。(文略)
4. 乔于□。通家眷生白谢。(文略)
5. 孔弘毅。白侯红谢通家侍生。(文略)
6. 何宜健。眷生白□侯有礼。(文略)
7. 平凉县□国彦。侍生白侯红谢。(文略)
8. 施沛。治生白侯红谢收折仪并□□。(文略)
9. 杨老爷肇基。通家侍生白侯红谢□□。(文略)
10. 张震□。通家邻治生白侯□。(文略)
11. 老先生德望日尊,理宜奉杖履。(文略)
12. 姚。通家弟白侯。(文略)
13. 宋鸣梧。通家侍生白侯。(文略)
14. 冀懋中。乡侍生白侯白回礼单,谢拜。(文略)
15. 吴师□。通家乡侍弟白侯抄记。(文略)
16. 李春英。淮安监督□李□白帖,不用召祉非愈。(文略)
17. 张宗衔老。旧邻□年弟侯白。(文略)
18. 王铎老。眷弟侯白,红谢已收佳字馆帖。天下第一等事是何人做,天下第一等人是从何事做起。可惜终身憧憧扰扰,虚度光阴,到雨罢庭空、风过花飞时,究竟携得甚物去。以此思之,何重何轻,何真何幻,何去何从,自有辨之者。然而眼界不开由骨力不坚,骨力不坚,所以眼界愈不开。以此思之,学问下手处可味也。而世往往目学问为伪、为迂。弟谓世之学者岂无伪哉,而真者固自真也。以伪为非,去其伪而可矣。至于学问不足经世,又何以学之为。以此思之,学力事业非两事也。弟只于此心确然有不可据处,而于道则罔闻也。□亲家圣贤之心而豪杰之韵,愿相与勖之,亦应时时有教我。以弟行期尚未卜,□而□事靡监,不能复过。珂里一谈亦万不敢劳移玉惠我。□朋铭□何极,□□低徊者久之。
19. 吴甡老。治年弟红侯、红谢,外加一手启。(文略)
20. 张应辰。通家眷弟。(文略)
21. 张炳星。年家眷生白侯红谢。(文略)
22. 马世龙老。侍生白侯,抄之。(文略)
23. 张论。眷生白侯红谢。(文略)
题跋: 此幅所载多系清兵入关、明将出御之事,迄今已三百余年,而此稿尚存,可谓稀世珍品。是以收藏吾家□逾甲子,未识后世子孙尚能如过去好古之心者乎,深希厚望。民国廿八年(1939年),中日战发生之第二年四月。王志。
著录:1. 《明儒学案》卷五十四·诸儒学案下二,[清]黄宗羲著,清康熙雍正年间刻本。
2.《理学宗传》卷二十四,[清]孙奇逢撰,清康熙五年(1666)刻本。
3. 《饮冰室丛著第六种——节本明儒学案》下P506-507,梁启超著,商务印书馆,民国五年(1916)。
4.《明儒学案》下册 P1312-1313,中华书局,1985年。
5.《中国理学》第二卷P275,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
6.《黄宗羲全集》第8册P652,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7. 《丛书人物传记资料类编》3学林卷P517-518,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说明:本件共含吕维祺致王铎、吴甡、张凤翔、马世龙、宋鸣梧、杨肇基、张论、杜冲霄、孔弘毅、何宜健、施沛、冀懋中、张应辰等二十余位名士信稿各一通,洋洋四五千言,珍贵无匹。
吕维祺是明末著名理学家、学间巨擘,著述丰厚,影响深远。其父为河南名儒吕孔学,因此他自幼习理学,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授兖州推官,擢升吏部主事。因得罪魏忠贤,辞官还乡,设芝泉讲会,传播理学。崇祯元年(1628)复官,任南京兵部尚书。又因“剿寇”不力,归居洛阳,设立伊洛会,广招门徒,著书立说,终成一代学问宗师。他著述甚多,有《明德堂文集》《孝经本义》《孝经翼》《节孝义忠集》等传世。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攻陷洛阳,吕维祺不辱大节,引颈受死。吕维祺的一生,在从政与治学之间交替度过,他为官正直,学问宏富,国家危难之时又以身殉节,足为后世所景仰。
吕维祺一生南北报转仕宦十五年,离官乡居专事学问十三载,交游广泛,结识了众多名流贤士。本卷信稿中二十余位上款人便是其中与吕维祺交谊最深者,战乱频仍之际不断书信往来。吕维祺此卷信稿的内容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历史背景。此卷信稿中之上款人有的是三关御敌的武将,有的是为政一方的文官,有的则是归隐于乡里的学者,然而不管属于哪类,他们此时的生活多与战争和离乱分不开,这些也能从本件信稿中反映出来。例如,致山海关总兵马世龙信稿中全言抗击外敌之事,致四川巡抚张论之信稿主要讲张论剿抚地方叛乱之事以及外敌入侵之危机。
吕维祺此卷信稿,虽多以讲述时局为主,然亦有以商讨学问为主者,如致王铎信稿。王铎在书法上的成就和显赫名声自不必多言。
王、吕二人不仅为至交,在才华上更相互肯定。王铎将长女嫁给吕维祺之子吕兆瑞,并且二人孙子、曾孙辈亦相互通婚,最终结成三世姻亲。王、吕两大家族的联姻是明末清初一带重要的家族联姻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王铎长女为吕兆琳生下二子即吕履恒与吕谦恒,兄弟二人在清初声名显赫,人称“新安二吕”。
崇祯十四年,吕维祺先于王铎而去。王铎正流寓于河北苏门,惊闻至交离世,他长歌当哭,赋诗多首,其中就有“风黯城崩旧洛原,嶙君誓死不徒存”的诗句,尤为后人称道。
吕维祺对王铎的学术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此信稿卷中致王铎信稿便是二人学术交流个鲜活见证,历四百年而弥新,充分展现了二人在艰苦离乱的环境下仍不忘探讨为学之道的精神。其中谈论学问之语,论说精辟、道理沈闳,为后世学者收录于诸种著作之中。
例如,信稿中言:“然而眼开由骨力不坚,骨力不坚,所以眼界愈不开”,又言:“而世往往目学问为伪、为迂。弟谓世之学者壹无伪哉,而真者固自真也。以伪为非,去其伪而可矣”。
此卷信稿见证了明末的各种动乱和危机,见证了离乱不堪的社会状况下吕维祺和友人之间的交流状况。是研究当时历史及吕维祺生平交游和学术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吕维祺先生手稿世所难见,而此卷篇幅宏大、所涉内容丰富,固为珍宝。
LV WEIQI LETTERS TO WANG DUO, ET AL.
Ink on paper, hand scroll
Literature (part): 1. Ming Ru Xue An, vol. 54, block-printed in the Kangxi-Yongzhe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2. Li Xue Zong Zhuan, vol. 24, 1666
画心:829×27.5cm 题跋:29×34cm
RMB: 400,000-600,000
作者简介: 吕维祺(1587~1641),字介孺,号豫石,新安人(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明代著名理学家,学术巨擘。其父为河南名儒吕孔学。吕维祺自幼习理学,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授兖州推官,擢升吏部主事。因得罪魏忠贤,辞官还乡,设芝泉讲会,传播理学。崇祯元年复官,任南京兵部尚书。又因“剿寇”不力,归居洛阳,设立“伊洛会”,广招门徒,著书立说。吕维祺著述丰厚,有《明德堂文集》、《孝经本义》、《孝经翼》、《节孝义忠集》等传世。
上款简介:1. 张凤翔[明末清初],字稚羽,号元蓬,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天启五年,任兵部尚书。崇祯元年,改吏部左侍郎,次年改工部尚书。明亡后归顺清朝,任工部尚书等职,加太子太保衔。后归里,卒年八十一岁。著有《礼经集注》《乐经集注》等。
2. 杜冲霄[明末],河北遵化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科武举。
3. 孔弘毅[明末],山东曲阜人。于明崇祯时纂修《曲阜县志》,曾任东昌府(今山东聊城)通判等职。
4. 何宜健[明末清初],河南洛阳人。举人,阜城知县。以病归,遂究心岐黄之术
5. 施沛(1585~1661),字沛然,号元元子、笠泽居士,松江华亭(今属上海),明代藏书家施大经之子。贡生,天启初授河南廉州通判,后调署钦州。通研医学,尤精辨证,擅治伤寒。
6. 杨肇基(?~1630),山东临沂人。起家世职,累官至大同总兵。天启中,讨擒徐鸿儒,由代理都督佥事升右都督,镇延绥,以击套寇功,升左都督。崇桢初,因有收复四城功,加太子太师。
7. 宋鸣梧(?~1636),字泰侯,号泰斗,今临沂市苍山县人。万历进士,初任职刑部,与左光斗、缪昌期相交甚厚。后历任佥都御史、南太仆寺丞、尚宝司卿、都御史等。
8. 冀懋中[明末],号玄枢,河南上蔡人。冀梦曾之子。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曾任河北满城知县、甘肃临洮知府等职。
9.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痴庵、东皋长、烟潭渔叟等,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进士,授翰林编修,累官经筵讲官,礼部尚书。清兵入关,至南明福王朱由崧任东阁大学士。顺治三年仕清,官至礼部尚书。博学好古,工诗文、书画。其书法名重当时,与董其昌并称。
10. 吴甡[明末],字鹿友,晚号柴庵,江苏兴化(今属泰州)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曾任福建邵武、晋江及山东潍县知县等。崇祯后任河南、陕西巡按,山西巡抚。崇祯十五年任东阁大学士,为内阁次辅。著有《安危注》、《柴庵疏稿》等。
11. 张应辰[明末],字奎所,号聚垣,陕西蒲城县人。张士其三子。初任河北肃宁知县。肃宁为魏忠贤家乡,魏忠贤被抄没时,株连甚多,张应辰多给平反。后任宛平(今北京市西南)知县,奏请朝廷,免税银数千两,并严惩土豪劣绅,境内秩序井然。
12. 马世龙(1594~1634),回族,字苍渊、苍元。宁夏卫(今宁夏银川)人。历任永平(今河北卢龙)副总兵,三屯营(今河北迁西西北)总兵,山海关总兵等,战功卓著。
13. 张论[明末],字建白,号葆一,河南洛阳人。万历进士,官至四川巡抚。其子张鼎延官至兵部尚书。
西泠拍卖网上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注册用户提供的任何或所有信息,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适用之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及/或其它财产所有权法律的保护,为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
未经西泠拍卖网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任何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西泠拍卖网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西泠拍卖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特别地,本网站所使用的所有软件归属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所有, 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及国际版权公约法律保护。除经本网站特别说明用作销售或免费下载、使用等目的外,任何其他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修改、经销、转储、发表、展示演示以及反向工程均是严格禁止的。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追究经济赔偿和其它侵权法律责任。
任何使用者将西泠拍卖网展示的拍品图品及其衍生品用于非商业用途、非盈利、非广告目的而纯作个人消费时和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征得西泠拍卖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书面特别授权。应遵守著作权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西泠拍卖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