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延龄(Edward Harper Parker,1849~1926)、黄伯禄(1830~1909)、英敛之(1867~1926)、徐宗泽(1886~1947)等 有关论学及中外天主教交流的信札文稿一批

图录号: 685

估价RMB: 60,000-80,000

成交价RMB: 69,000(含佣金)

685
庄延龄(Edward Harper Parker,1849~1926)、黄伯禄(1830~1909)、英敛之(1867~1926)、徐宗泽(1886~1947)等 有关论学及中外天主教交流的信札文稿一批
信笺约四十八通七十一页、文稿十四页(附信封四枚)
1905至1909年作
说明:黄伯禄上款并旧藏。
此为英国外交官、汉学家庄延龄(原名爱德华·哈珀·帕克,Edward Harper Parker)、徐汇公学校长黄伯禄、辅仁大学首任校长英敛之、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司铎徐宗泽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华天主教人士文献一批,谈到钱恂、载泽、载澧、载沣、康熙、陆润庠,论及《礼记》、陕西回教碑、明代刑律等汉学问题,地震起源和日月食等天文地质问题,并及寻找刑罚和庭审相关照片,委托购买《春秋左传》、《荀子》、《光绪政要实录》和寄送《集说诠真》各类书籍以及徐家汇天主堂营运等诸事,含信札约48通71页,文稿14页,以中英法三语写作。是批文献无疑是研究近代中国天主教和海外汉学发展史的重要史料。另,黄伯禄是中国近代地震学研究的开山祖师,对天文亦贡献颇多,而上海徐家汇更是当时天文地质重镇,使得此文献内容对于追溯中国科学的近代化也颇具价值。
黄伯禄将在1905至1909年间所寄接的庄延龄通信记录在“致及接Parker函件登记”清单内,共约三十四通四十五页,其中以“葩”代称庄延龄,而庄氏往往在来信中署本款“庄”或“E.H.P.”,称对方为“黄夫子”。其中,1905年11月9日来信委托购买《春秋左传》;1905年1月21日信称复信请寄曼彻斯特大学(当时庄氏正在该校任教)。1906年2月6日寄来庄延龄交给英国皇家学会的讲义抽印本,其中标注多处有关中国战国、晋、梁、唐等前朝刑律的问题;2月10日来信论及痘疹(即天花)在中国的发端和康熙的感染情况;5月17日信有关“辕黄之争”,问此黄生是否司马谈师事的黄子,旁及崔浩晚年信佛问题和老子郑子等。1907年9月27日来信询问“穆罕默德”一词始见于元明亦或唐时。1908年4月4日来信问河南是否即豫省,剪报中“早为海内通人所称许”中“为”应取平音还是仄音;12月16日信提到噏石火药和枪炮发弹始于忽必烈始,问其最初来源。1909年2月18日信询问“枢垣”系内阁或系都察院,载泽之身世,唐代打鞠及求购《光绪朝东华录》;3月10日来信则问长城上“天开海岳的”典故出处,上海土话和南北官话中如何称智齿,“砚兄砚弟”为何取意以及徒弟汉学家齐福斯来华等。另有黄氏致法国传教士信札一通一页,又有英敛之早年1898年10月16日致黄伯禄署名“英·赫胥黎”的信札一通一页,通篇法语写作,赫胥黎(Huxley)系英氏教名。信札内容关乎徐家汇天主教和徐汇公学发展情况。当时,英敛之辞任颐和园侍从不久,对时局颇感愤懑,便在澳门《益闻录》上发表《论兴利必先除弊》等针砭时弊的社论,未几便秉承天主教精神创办《大公报》,此信是其与教中同仁交流、关注教务的证明。
另有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司铎徐宗泽致法国教士1940年复信二通四页,作于明信片之上,通篇法语,署款“徐若瑟司铎(R.I.Joseph Zi)”。若瑟(Joseph)系徐宗泽教名。内容关及徐家汇天主教宗座更替,和法国教士教务往来以及藏书楼内藏书更替和寻觅国外古籍等等。徐宗泽是徐光启十二世孙,任藏书楼司铎的二十年间多方征集,将馆藏方志增加到二千余种,后并入上海图书馆。
另有其他法籍教士致黄伯禄、徐宗泽等信札约十通十五页。
EDWARD HARPER PARKER, HUANG BOLU, YING LIANZHI, XU ZONGZE, ET AL AUTOGRAPH SIGNED LETTERS AND MANUSCRIPTS ABOUT ACADEMIC DISCOURSE AND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CATHOLICS
About seventy-one pages of leter and fourteen pages of manuscript
Dated 1905-1909
Note: Dedicated to Huang Bolu.
Provenance: Previously collected by Huang Bolu.
RMB: 60,000-80,000
作者简介:1. 爱德华·哈珀·帕克(Edward Harper Parker,1849~1926),汉名庄延龄,英国汉学家。1869至1894年来华,初在英国驻北京公使馆任翻译,后在天津、汉口、广州等领事馆供职,曾任上海、福州、重庆等地领事,曾至蒙古考察。1885至1887年还在朝鲜任领事等职。曾到蒙古地区旅游。1896年返国任利物浦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等学府汉学教授。著有《鞑靼千年史》(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向达、黄静渊之汉译本)、《蒙古游记》、《上溯长江》等,与翟理斯合作编有《华英字典》。
2. 黄伯禄(1830~1909),名成亿,字志山,号斐默,受洗后教名伯多禄,江苏海门人。1843年张朴桥修道院首批修生之一,学习中文、拉丁文、哲学、神学等课程逾17年。1860年晋升铎品。后管理小修院,教授拉丁文、哲学,并在上海、苏州、海门等地传教。1875年任徐汇公学校长,兼管小修院。3年后在董家渡从事写作。光绪四年任主教秘书及神学顾问,并专务著作。平生著作之多,中国神父中少有。中文著作有《集说诠真》、《圣女斐乐默纳传》,法文著作有:《置产契据式》、《中国婚姻律》,部分收入光启社出版的法文版《汉学丛书》。
3. 英敛之(1867~1926),原名英华,字敛之,号安蹇斋主、万松野人,天主教徒,满族正红旗。1902年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兼任总理和编撰工作。1916年创办香山慈幼院和辅仁社后又创办天主教大学暨辅仁大学并任第一任校长。子英千里,孙英若诚,重孙英达。
4. 徐宗泽(1886~1947),字润农,教名若瑟,上海青浦人。徐光启十二世孙。天主教神父。曾留学国外,得哲学博士和神学博士学位。民国十二年起主编天主教《圣教杂志》,兼任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主持人(司铎)。抗日战争爆发后杂志停刊,专心致力于藏书楼工作,多年来搜集地方志2000余种,成为该楼藏书一大特色。著作有《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明清以来耶稣会教士著译书目》等。

版权声明

西泠拍卖网上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注册用户提供的任何或所有信息,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适用之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及/或其它财产所有权法律的保护,为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

未经西泠拍卖网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任何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西泠拍卖网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西泠拍卖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特别地,本网站所使用的所有软件归属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所有, 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及国际版权公约法律保护。除经本网站特别说明用作销售或免费下载、使用等目的外,任何其他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修改、经销、转储、发表、展示演示以及反向工程均是严格禁止的。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追究经济赔偿和其它侵权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

任何使用者将西泠拍卖网展示的拍品图品及其衍生品用于非商业用途、非盈利、非广告目的而纯作个人消费时和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征得西泠拍卖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书面特别授权。应遵守著作权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西泠拍卖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权利。